我知道之瓷器知识小普及[插花小知识分享]

去各大博物馆,逛古玩市场,包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瓷器,常见的一些瓷器大概都知道是什么,像玉壶春瓶,梅瓶,深一步讲,由来,古代做什么用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可能有点不是很清楚,这期文章我查找资料,简单的摘取一部分瓷器的大概,主要是瓷瓶,因为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以飨读者...

  去各大博物馆,逛古玩市场,包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瓷器,常见的一些瓷器大概都知道是什么,像玉壶春瓶,梅瓶,深一步讲,由来,古代做什么用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可能有点不是很清楚,这期文章我查找资料,简单的摘取一部分瓷器的大概,主要是瓷瓶,因为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以飨读者。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观音尊,或称为观音瓶,因其造型似观音的形体而得名。创烧于清代康熙时期,康雍乾三朝都非常流行,至今都是人们喜爱和窑厂喜欢烧造的瓷器,造型特点是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敛,近足处外撇,浅圈足。青花 五彩 粉彩等都有烧制。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胆瓶,口、颈相连,颈部较长,肩下渐硕,下腹部丰满,形如悬胆,故名。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从唐代净瓶慢慢演变而来,真正成型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由于胆瓶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清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胆式瓶多为单色釉。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绿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瓶橄榄形,直口,假圈足。通体施绿哥釉,并有细开片,外底米色釉,亦见开片。绿哥釉,又称绿郎窑,它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器物内外釉均为苹果青绿色,开细小纹片,绿郎窑数量极少,十分珍贵。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瓶,清顺治,高20.7cm,口径5.1cm,底径5.9cm

  筒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是明代万历时期创烧的一种新的器型。清初顺治是特别喜欢,因“筒”与“统”谐音,又叫“统瓶”,有“大清天下大一统”之寓意,清初顺治和康熙时期特别多,品种多见青花和五彩。该瓷器上有一款“百花斋”,这是清代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青花云龙纹赏瓶,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赏瓶,此瓶式一般用于皇帝赏赐,故曰“赏瓶”,系清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一直延续烧造至清末宣统朝。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

  雍正至咸丰朝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作主题纹饰,因“青莲”与“清廉” 谐音,故皇帝赐给臣下,是希望其能“为政清廉”。同治以后又新添了粉彩、粉彩描金及单色釉等品种。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明永乐,高41.5cm,口径9.3cm,足径15.5cm

  此器体大端正,圆口,直颈,口与颈大小相若,腹浑圆,肩与底相若,俗称“天球瓶”,是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器形。多以青花装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又烧造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品种。

  此器造型饱满,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官窑青釉蒜头瓶,宋,高13.2cm,口径3.2cm,足径5.7cm

  蒜头瓶,仿秦汉时期铜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状而得名。瓶直口,颈部细长,腹部由凹凸的棱线形成似蒜头状的形体,圈足。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且遍布器身。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凤尾尊,因口、颈部向外撇开、略似凤尾而得名。此尊器身高大,腰腹圆鼓。高度一般在41到46厘米之间,器身绘画,多作陈设,也为供器。凤尾尊是花觚演变而来,算是花觚的变种,元代龙泉窑已烧青釉器,但以清代康熙景德镇民窑器为多见,有青花、五彩、三彩、描金等品种。

  

  明天启 青花出戟花觚,高31.8cm,口径10.3cm,足径10.2cm

  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清康熙,高45.3cm,口径13.3cm,足径14.7cm

  棒槌瓶,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

  腹部绘传奇故事《红拂传》。画面居中人物为隋炀帝的重臣杨素,身后站立二歌妓,其中一人为红拂女张凌华。她倾慕前来参谒的李靖的才华,便夜盗令箭偕李奔逃,结为夫妇,并辅李建功立业。这一典故又称为“慧眼识英雄”。

  清雍正 粉彩思春图软棒槌瓶

  软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清乾隆,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

  

  黄地粉彩云龙帽筒,清嘉庆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注:(早期的帽筒并不是圆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窑是把官帽放在一个圆形类似香熏的上面,这是帽筒最初的雏形。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并不是只有咸丰时期才出现的帽筒。)

  

  大明万历青花红绿彩龙纹罐

  此罐又称“人头罐”,因颈短,肩圆,口大容拳,底为卧足,器体为圆形,常配无钮平顶盖,后来也有凸腔馒头形盖,形似人头而得名,也称“一把抓”。西方人爱叫它“姜罐”。欧洲人爱吃生姜,在厨房都拿这种罐子来装生姜,所以亲切的称它为“姜罐”。

  

  莲子罐,流行于明末清初,天启、崇祯、顺治最流行。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因其形似莲子,故名。器形有大有小,多为白釉、青花器。

  

  油锤瓶小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形似旧时油坊匏制之油锤,故名。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荸荠扁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

  如果你手上有古董古玩想要鉴定出手,请电话联系18926049945,微信同号。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时期   口径   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