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言小学2020学年课程方案[班级烘焙知识分享方案总结]

“雅趣·活力”——向着儒香生长奉贤区思言小学2020学年度课程方案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小学2020学年度课程计划》、“奉贤区小学实施“快乐星期五”、330课程指导意见”为依据,基于“给每一个孩子恒定的爱”的办学理念和“向着儒香生长”的育人理念,以培育“知书达理、文明雅致、好问善思、明辨笃行”的未来学子,给予学生多彩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个性...

  “雅趣·活力”——向着儒香生长

  奉贤区思言小学2020学年度课程方案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小学2020学年度课程计划》、“奉贤区小学实施“快乐星期五”、330课程指导意见”为依据,基于“给每一个孩子恒定的爱”的办学理念和“向着儒香生长”的育人理念,以培育“知书达理、文明雅致、好问善思、明辨笃行”的未来学子,给予学生多彩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个性爱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依托学校课程建设提升思言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专业成长能力。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情境

  一、背景分析

  “思言小学”是继南桥新城配套学校建设的又一所高起点、现代化的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占地总面积27594平方米,建筑面积15280平方米。目前,学校共有25个班,在校学生985名,外来务工子女699名,占70.96%;教职员工72人,上海市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13名,初级职称教师51名,1-5年期教师占比60.8%。

  学校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威胁)

  地理

  环境

  学校

  规模

   

   

  硬件

  设备

   

  学校

  管理

  教师

  情况

  学生

  状况

   

   

   

   

  家长

  配合

   

  社区

  资源

  二、主要优势

  1.区域位置分析

  学校住落在齐贤大型居住区内,东临美丽奉贤“田子绿廊”,南靠金大公路,西接“上海之鱼”,北枕“东方美谷小镇”,市政BRT路经学校周边。奉贤未来发展愿景,为学校支撑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齐贤”,又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着丰富的“贤文化”内涵,明朝首辅(相当于丞相)徐阶就出生在这里,“见贤思齐”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课程历史分析

  2015年9月1日,思言小学在这片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大地上诞生了。挖掘校名“思言”文化内涵,寻求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办学路径,确立了“向着儒香生长”的育人理念,整体规划学校办学愿景: 追求卓尔不群、高雅至上的办学境界,润养“诗意的儒香校园”,以建设“言子小书苑”为目标,构建落实“雅趣、活力”课程体系,打造“学思结合、情意并浓”的课堂教学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瑰宝,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个性爱好,修炼习得美丽、坚韧、醇厚、多彩的生命底色。

  3.学校生源分析

  学校地处齐贤,本市户籍学生只占29.04%,大部分学生来自于租赁本地区农民拆迁房、具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外来民工孩子,占比70.96%。大部分学生的双亲父母有稳定的工作,家长的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上,也有一部分家长具有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学生的家庭背景、居住环境还是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家长支持认同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大部分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热爱学习、兴趣爱好广泛,有一股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4.教师状况分析

  思言小学现有教师72人,其中69人为专任教师,2人为学校管理岗位人员。教师平均年龄29.2岁,1-5年期教师占比60.8%,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高,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愿景不断吻合;专任教师中,上海市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13名,初级职称教师51名;区级名师2名,区优秀骨干教师1名,区优秀教师3名,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力,为推进课程建设扎下了厚实的教师资源基础。

  5.社会资源分析

  学校主动探寻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办学路径,扎根中华文脉,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和“贤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沉淀“贤文化”和传统文化精髓,打造学校育人亮点。办学五年来,学校得到了区宣传部、文明办、区委党校以及金汇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为学校配送文化课程资源,如:《我爱贤城》、国学乐歌、“白杨村山歌”、“偒傣话”、书法课程等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同时,建立了“十二大教育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拓宽了更宽的视野。

  第二部分   学校教育哲学

  一、学校办学定位

  以“向着儒香生长”为育人理念,寻求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办学思想,涵养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学生、润养高雅学校。

  二、学校课程教育哲学

  《“雅趣·活力”——向着儒香生长》,传承的是中华传统精髓文化,彰显的是“生长教育”课程理念,遵循了儿童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1.教育即生长

  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向着儒香生长”的育人理念,要求我们学校关注教育要顺应儿童成长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训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在“雅趣 活力”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们从中“学雅言”、“做雅事”、“习雅趣”、“行雅仪”、“立雅品”,做一个向上、向善的文雅“小言子”。

  2.教育即传承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关注的对象是人,指向的是人的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任何文化的思考和实践都没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生命的成长,始终离不开文化特别是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国学经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人文化智、修身养性、艺术怡情、创新发展,对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起着重要的启蒙和熏陶作用。

   3.教育即生活

  少年儿童的生长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在生活中学习、领悟、成长,社会生活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实质是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活动,这些学习和生活是孩子们生长的社会基础。因此,学校课程的构建更要拓宽教育的视野,提供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自身能力,通过“做中学”,来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点滴事物,获取未来成长的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增强生命成长的活力。

   4.教育即美好

  人生的真谛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办好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程和课堂。“诗琴画艺”让生活更美好,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课程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儿童生命成长和未来幸福生活的需求,努力帮助儿童学会未来生活的能力;创设问题学习的情境,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拓宽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判断,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做到言行合一,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部分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

  一、课程建设目标

  构建以“向着儒香生长”为育人核心的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体系,逐渐形成一支有较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显现出“雅趣·活力”的校本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以“雅、趣、活”为特色的诗意儒香校园文化内涵。“雅趣·活力”的课程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温馨和谐雅致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激趣,在趣味中乐教,在乐教中成名;让学生在雅致的儒香校园学习中,在趣味中乐学,在乐学中有成长。师生以雅力行、以趣促学、以学激活,教学相长,学有所长。

  1.学生培养目标

  倾力培养“知书达理、文明雅致、好问善思、明辨笃行”的文雅学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劳动、社会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有担当的公民作好准备。

  2.教师培养目标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深湛、温文尔雅、主动发展的“雅师”、“经师”和“人师”的“三师”思言教师。

  3.课程发展目标

  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提供丰富而适合的师生发展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使学科内容成为学生体验的基础、发展的资源,使学校特色更鲜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形象和品味。

  核心课程:按 2020年上海市小学课程方案为全体学生提供基础的核心课程,并在本校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标准的细化、教学内容的补充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多元与更新、教学评价的优化与开发,夯实学生成长学力。

  个性课程:以培养“文雅”学子为目标,构建凸显“雅趣·活力”的校本课程群,课程涵盖文化自信、道德礼仪、身心健康、非遗传承、琴棋书画、文学艺术、活力体育、数学思维、科学创新等9个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道德、智力、体育、美育、社会等方面成长所需的丰富课程,让学生带着儒香走向未来。

  实践课程:以“小言子看社会”为导向,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学习环境,融合“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课程学习,展开综合实践、职业体验活动等,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重要的基石。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框架

  根据课程目标性、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学校在课程中寻觅培养“六雅”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构建了“雅趣·活力——向着儒香生长”的课程基本结构,即“核心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的总体架构:

  
 

   

  
 

  
 

  
 

   

  
 

   

  
 

   

   

  
 

   

   

  (二)三类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

  学校校本课程分为三大板块:雅、趣、活:

  “雅”以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为抓手,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底蕴,培养文化自信,借助于养成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等活动,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文明雅致、好问善思、明辨笃行”的小学生;

  “趣”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淀未来发展的兴趣和能力;

  “活”即激活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力和活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融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展动手动脑创新实践活动,同时,走入社会参与各类职业角色体验活动,为未来发展积蓄成长的内驱力。

   

   

  
 

   

   

   

   

   

   

  (四)“雅趣·活力”课程群谱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与推进策略

  一、三类课程的校本实施

  (一)务实基础型课程,培养基础学力

  基础型课程着重体现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文化特色,对课程内容的充实和补充。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执行“国标—校标--行标”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注重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梳理、厘定学科学习知识点、能力点、目标达成度及训练检测点的具体内容,在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从针对性教学出发,完成“一张详细的学科课程目标图”、“一份合适的评估证据收集指南”、“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系统”,培养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的关键能力。

  2.强化落实“做好人、写好字、行好路”的良好习惯培养

  加强学习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积极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建构“雅致、意趣、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书又育人,让学生做好人、学好知识;梳理学科教学中习惯培养要求、教材纲要目标、学科教学知识点,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积极构建“情境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游戏学习”等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达到“三会三善”,即:“会学善问、会言善思、会听善行”,学会学习,发展智力。

  3.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推进“基于移动终端新型课堂环境的设计”项目的实施,细化推进工作方案和措施,通过“专项培训——试点推进——面上铺开”的操作路径,尝试推出“微课”教与学云端空间,构建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全流程的数字化,制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二)丰富拓展型课程,培养兴趣爱好

  拓展型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依据学校的课程目标,除限定拓展课列入课表,促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非限定拓展课程以个性课程330、快乐星期五课程、乡村少年宫社团等形式,让学生在菜单式的课程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进行学习。

  A: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显性拓展:学校自主开发,进入兴趣课菜单,给予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隐性课程:学校的儒香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少先队争章活动以及各种系列主题活动。

  B:长课程与短课程相结合

  拓展型课程中既有贯穿整个小学五年学习生活的长课程,也有几个课时便能完成的短课程,其中比较多的是一学年为一个学习周期的课程,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力进行选择。

  C:疫情期间采用教师走班

  疫情期间不串班,由教师带着课程走班,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D: 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材的编写和完善

  强化过程管理,分类规范拓展型课程、规范不同类型拓展型课程的过程管理,针对类型特点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如:对限定性拓展型课程管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纳入基础型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对学科拓展型课程管理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开发,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对个性拓展型课程学校一方面在“全员参与,自下而上;多科编撰,重点开发”的课程开发策略下,鼓励教师发挥特长自主开发,不断调整、充实课程内容。同时,开发中加强规划和引导,着力研发学校的主导性课程,确定几大项主题内容,专题开发与实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和品位。

  (三)开发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强调书本与生活相连,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依托学科教材,选择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来进行专题研究,生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开展学习;活化文本资源,从书籍中吸取精神食粮,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广泛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具有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自由活动、陶冶情操、生发灵性。

  (1)开设探究课

   探究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指导学生具备和掌握探究需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如何发现问题,确立问题,以及调查的基本方法,专题小报的制作或小论文的撰写等。

  (2)组织专题活动

  定期开展专题活动,在大的活动主题下,鼓励教师和学生选择探究的小课题。如24节气系列活动中,学生可对节气的由来、习俗等方面进行探究。

  (3)开展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将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的群众性自发探究团体,如小小耕乐园、我们都爱水等。

  (4)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将课题上报相关教师后,可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指导。

  二、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

  以细化课程标准,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为抓手,实现教学五环节的一致性。经过研究形成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线”,贯穿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五个环节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备课、设计作业;上课时牢牢把握“目标”,对生成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反馈;辅导和检测也依据“目标”进行教学与评价。

  1.有效备课。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三三制”,就是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备课方式上,由教师主备——教研组研讨——教师调整三个环节组成。  

  (1)教学目标点点有着落

  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根据三维目标,认真研读教材,找准三个点: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并在教学中落实目标。

  “知识点”即根据大纲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绝不是单纯将知识要求进行堆砌,而应注意知识的衔接,要关注知识点在学生整个学习序列中的位置、要求、发展,乃至是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

  “技能点”即通过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掌握相关技能。技能点分掌握和熟练运用两个层次,只有相应、足量的训练才能形成。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能关注收集技能点训练项目,随教学进度不断充实,并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

  “情感点”即教师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形成共鸣。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就要牢牢地把握住文本的情感点,挖掘内容的教育因素,德育内涵,进而提高情感价值,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

  (2)备课过程次次有提高

  “三三制”备课既要求教师个人努力,又强调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合作中,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历经三个阶段,有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交流研讨后点燃的智慧火花,有第二次结合班级实际,体现个性的优化教学过程,还有第三次在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后的反思,经过了这三次的备课才是成熟的备课,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3)教学手段种种有实效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把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个性化教学手段。我校加强指导,使教师对有关教学手段的功能有鲜明的认识,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效课堂。根据学校对教师业务考评的要求,确定“推门课”、“展示课”等考评内容。提倡开放课堂,互相听课,互助学习,及时交流,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不同层次教师其专业背景不同,所关注的问题、角度都有所不同。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搭建对话的空间,相互启发,各自收获并充实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生成着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3.有效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关注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规范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批改。提倡面批,对教科书的练习题,要求老师也能认真批改与订正。口头作业,如背诵、复述等要求人人过关。

  4.有效辅导。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差异和学业差异,因材施教,根据这些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辅导形式多样化。加强辅导针对性,要求教师建立错题集,要善于把错题集上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长此以往,多次“筛选”,提高辅导针对性。

  5.有效检测。精心设计练习内容,结合本单元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不出超课程标准范围的题目。重视检测结果分析。教导处实行教学质量月控制度。做到月月有检查。为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以单项检查为主,以“月赛月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重视每次质量检测后,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并做好跟踪随访。

  三、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1.着力推进四项计划。

  (1)教师阅读计划——关注教师专业知识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教师。读书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读书计划”规定,每一个教师每学期必须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读一本教育专业杂志;读一本学生喜欢的书;指导学生读一本书。“读书计划”不仅鼓励教师自己读书,鼓励他们用书籍来提升精神,滋养心灵,让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同时将教师的读书和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捆绑在一起。

  (2)教学改进计划——关注教师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学期一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具体方法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其中包括优势方面和不足方面,自行制定的改进措施以及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学校根据这些信息为教师量身制定整改计划,以此来推动教师课题教学能力的提高。

  (3)师德服务计划——关注教师专业态度

  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期结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关于教师师德方面的问卷。学校通过问卷了解每位教师的师德状况,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对家长反映较多的问题开展调查,及时反馈,对个别家长意见较大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戒勉谈话等。

  (4)青年教师“青蓝计划”——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深化师徒结对活动,重视一至三年期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程,建立“一徒多师”的培养机制,通过教材研读、课堂实践、基本功训练、问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活动,指导、引导青年教师站稳站好讲台,提升教育教学技艺。

  2.创新教研活动形式

  以“三级教研组”建设为目标,定期、定专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从基础入手,以点带面,从形式上内容上抓出教研实效。

  教研活动继续体现“五研”:研教,研究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年级部编教材的实施;研学,研究学生的情况、特点;研课,研究如何上好课;研作业,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字和提升作业的有效性;研题,以专题式研讨关注绿色指标和“评价指南”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与推进、一年级准备期教育、“小言子积分银行”的校本化实施等真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绿色学习、快乐学习。

  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

  注重课内、校内、区内等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有效整合构建。

  第五部分   完善与推进课程评价体系

  研制课程评价实施目标、明确工作任务,让课程评价实施做有目标、行有方向;研制校本化评价体系,聚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立足学校文化,完善“小言子积分银行”课堂学习习惯评价内容、初步形成校本化“小言子积分存折”评价体系。

  1.提高教师教学与评价的执行力,让评价伴随教学

  教师是课程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课程改革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借以“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实践”联动学校项目的实施,以低年级自然学科为载体,带动、辐射至学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并把“评价指南”实践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项目,开展“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的专项培训,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解读各学科“评价指南”的基本理念,熟悉各主题模块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评价的内容和观测点,梳理学科教学知识点、训练点以及学科视野下的核心素养,研究学科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选择。同时,学校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聚焦课程标准、围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维目标,采用口头评价、体态语言的评价、实物评价、记录评价、“小言子积分卡”、一卡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让评价诊断学情、让评价伴随学习、让评价激励成长,提高自身教学与评价的执行力。

  2.研制“习惯”评价要求,让学生拥有良好习惯

  习惯、兴趣远比知识重要,学会观察、积极倾听、认真书写、喜欢阅读、主动学习、互动合作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

  (1)制定学校生活一日流程

  按照学生在校一日的学习时间安排,制定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要求,并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让学生易于记忆与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研制学科学习习惯要求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研讨制定本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要求,激发学生在当下主动投入学习,强化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3)设计期末学业评价指标

  围绕不同学科“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内容,研制一、二年级各学科评价指标,并基于移动终端载体实现期末学业无纸化评价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收获成长的获得感。

  3.实行“小言子积分卡”评价制度,让评价呈现校本化特色

  评价既是导向,又能激励学生成长,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回应学校文化理念,我们设计了“小言子积分卡”,开展评价活动。

  “小言子积分卡”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校形象人物“思思”和“言言”为图案造型,设有5种面值,分别是5分、10分、20分、50分、100分。我们根据“学生学校生活一日流程”以及“学科学习习惯要求”制定“小言子积分卡”课堂学习习惯评价内容(见下表)。

  
 

  4.优化“等第制”+评语的多元评价制度

  要求各学科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求做到:

  让评价有标尺:熟悉掌握学科“三维评价指标”、明确学校“学生在校一日行为习惯要求”,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让评价伴随教育教学过程:融于在日常教育中、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刻意停下教学节奏来评价,让评价诊断学习、激励发展;

  让评价多元化、趣味化: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激励性的口头评价、可以奖品激励(五角星、粘纸、表扬信等)、还可以是“小言子积分卡”的奖励,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可以结合移动终端的体验,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他评促进发展;

  让评价规范化: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拒绝“分数”、“成绩”,要求各学科教师按照要求认真记录日常评价结果,认真填写《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手册》,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同时也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第六部分  学校课程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制,明确管理职责

  为充分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有效的课程组织机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科研室以及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根据校情,具体决策、规划学校三类课程建设总体方向,从理念上引领、指导三类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改进方向,全面落实学校三类课程方案的研发、实施与评价。

  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课程顺利推进

  1.完善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制度、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对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的学业表现实施多元评价制度等,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2.完善拓展型课程管理制度

  对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开发、选科、考核、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定。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完善探究型课程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组织管理网络,实行过程化的制度管理,完善探究型课程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探究型课程实施的质量。

  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师德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培训内容和模式,提高校本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纲要的编写能力。

  1.强化师徒带教培训

  充分利用精准托管、教育集团和本校优质师资力量,以“一徒多师、一师多徒”的带教形式,做好职初教师分层带教工作;做好见习期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三年五年期职初教师的培训考核工作,实行带教工作的每月汇报课制度,力争做到: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 三年成为骨干,五年能挑大梁,夯实队伍发展根基。

  2.发挥区卓越教师引领辐射效应

  发挥“三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为突破口,开展骨干教师优秀板书和作业设计讲座、评价等活动,提升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作业设计能力。倡导三级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品牌,成为区域内有知名度的特色教师。

  3.深化青年教师工作坊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何丹锋青年教师互助成长坊”和“杨佳班主任工作坊”的团队研修功能,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抱团研究活动,针对教师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深度汇谈”议题研讨活动,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方式。

  四、重视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好资源

  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及社区现有的课程资源,重视校际间的合作,加强学校与社区、党建共建单位的合作,努力实现联合开发,资源共享。把资源建设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委会、班级家委会和社区的作用,让家长和社区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保障。

  (1)加强与嘉兴等地、委托管理结对名校的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借助社区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重视家长资源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奉贤区思言小学

   2020年9月1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课程   学生   教师   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