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班级烘焙知识分享方案总结]

篇1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规范操作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3-02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是一门以微生物检测知识为基础,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食品专业实训课程。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规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3-02

  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是一门以微生物检测知识为基础,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食品专业实训课程。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优良作风。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微生物检测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认真并且规范的操作技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训练质量。

  一、结合食品检测专业实训课程特点,有效运用分组教学手段,保证规范操作

  食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定,按照工作项目确定课程内容。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大型的仪器设备,繁杂的玻璃器皿和其他用具。因此安全、规范、高效的操作是保证食品专业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前提。

  就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来说,微生物实训课程分为20~22人小班授课,结合微生物实训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2人组或4人组进行分组学习。微生物实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检测项目如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染色,玻璃器皿包扎,接种操作等,操作比较简单,需要2人分组相互监督和技能的促进,比如安排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的操作进行观察、评价和打分,之后进行互换操作,这样既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生提高操作技能,也能让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此外,微生物实训还有一些常规检测项目,比如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霉菌酵母菌检测以及乳酸菌检测,需要除专业技能外,再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完成,因此需要分4人组进行项目操作。项目检测过程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需要3~4次课程来完成,包括检测前讨论实验方案,玻璃器皿、培养基的准备和灭菌,无菌间内的梯度稀释和接种操作以及证实实验和结果报告。例如在项目检测过程中需要小组内讨论实验条件参数、实验用具的数量,操作步骤环节需要进行实验分工,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比较、讨论和分析。项目检测完成过程中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组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制定好本次实验的具体分工内容,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与教师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

  微生物实训教学的合理分组,是保障微生物实训规范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微生物实训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二、按照食品检测实训课程特点,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里上的稳定感,增强对教学的认同[1]。近些年,中职学生现阶段的课堂纪律意识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同学出现纪律松弛的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保证课堂秩序是提高微生物检测实训效率的必备条件。

  首先,针对学生出勤、实训服穿着等问题,实训教师在课前制定小组出勤打分和实训服打分制度,要求实训小组(4人)在正式上课时全组出勤,并且实训服全部穿着整齐,给予全组出勤加分。其次,实训课上个别同学喜欢不听教师指令擅自动实训器具,导致玻璃器皿或者实验设备损坏,在按要求折价赔偿的同时,教师还对该同学进行扣分。再次,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引入学生间竞争,优胜者加分鼓励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食品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食品专业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大型食品厂检化验部门、生产加工部门以及质量监督部门,食品检测中心和相关质检部门。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检测过程中规范操作,需要在操作前进行细致的用具准备,准确的仪器调试,正确的仪器使用和维护,同样这些能力要求也适用于食品专业的其他实训课程要求。

  1.用具准备。用具准备是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前提,同时也是微生物检验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食品专业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准备的用具量根据不同项目检测的要求而存在差异。以细菌总数检测实训为例,课程要求细菌总数分为三次课程进行,分别为玻璃器皿和培养基准备,无菌接种操作以及检测结果计数。在三次课程前,需要准备玻璃器皿包扎的报纸,培养基制备的药品,相关的仪器如电炉,无菌操作间,接种操作的一系列用品如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吸量管等用具,菌落计数器。微生物检测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具非常多,准备起来非常繁杂。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能够具备独立进行用具准备的能力,课上首先要求各位同学在理解本次课程检测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仪器用具的梳理,将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并且记录,并且要求同学熟记实训室的用具存放位置,这样在实训操作时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需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2.仪器调试。微生物检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包括无菌间、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酒精灯、摇床和菌落计数器。高频率的仪器使用同样需要准确的调试、正确使用和精心的维护。以高压蒸汽灭菌锅为例,高压锅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水位的检查,使用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灭菌完毕后需要仪器完全降温降压到规定才能够打开,如果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发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仪器使用前,我要求学生熟记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操作前进行安全再次知识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安排实训小组长随时进行提醒和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和仪器的正常使用。酒精灯是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仪器,在使用前教师除了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进行讲解,还对如遇到突发的酒精遗撒发生着火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介绍,这样避免了在出现突况时,学生由于应急知识欠缺处理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四、结合食品微生物检验员操作能力要求,提高本课程中需要的专业规范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检验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2]。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是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岗位能力为目的,尤其是锻炼学生规范的完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操作过程和检测后的食品微生物质量评价过程。

  1.规范操作过程。信息化手段运用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一项创新内容,运用其在课堂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微生物检测的无菌操作过程手法复杂而且需要使用的用具很多,因此需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借助一些flas让学生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借助一些信息化手段比如录制规范操作视频进行演示和录制学生操作过程的视频进行课后纠错,以达到学生掌握微生物实训规范操作的目的。课前由教师录制微生物实训项目的规范操作视频,能够让学生在操作前对操作中的规范操作点简单直接的进行观察,在视频中还可以对重点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标注和慢速反复播放,以达到学生理解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实训过程中录制学生操作的视频并且在课后进行纠错,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观察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通过共同讨论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反思和提出改进方案。检测过程结束后,学生利用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技能点进行打分评价,进行操作过程的完善和改进。

  2.规范成绩评价。检测过程中的评价打分同样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分组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打分,记录操作过程中各个详细步骤的操作情况,监督检验员规范准确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样,扮演打分员的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规范过程的巩固和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的复习。

  不仅仅是平时练习,在实训考核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组长打分制度,以小组项目操作为例,每组选取一名检测操作熟练的同学,跨组进行另一组的操作打分,并且在打分过程中对改组的技能点、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打分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在实训考核过程中不能全部顾及到的问题,再者也避免了组内同学打分放水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的课程内容决定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在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学生首先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基础技能如仪器准备、设备调试,进而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专业课程技能如操作过程和成绩评价,才能让学生逐渐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全部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抽样;风险;对策

  1引言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是国际公认、普遍采用的食品安全基本管理措施,是从整体上统筹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监管工作由事后查处为主向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1]。从2014年至今,国家、省、市、县等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把年度抽检监测作为重要抓手,逐步加大抽检监测频次和品种覆盖范围,加强抽检信息公布力度,有效推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全过程包含了计划、抽样、检验、核查处置等一系列程序,首先由总局发布年度食品安全抽检计划,规定总局、省级局、市县级局的抽检监测食品品种、批次、抽检对象等,各级局根据总局计划逐级发布本级抽检方案,然后通过直接委派下属检测机构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承检机构,由承检机构按照要求组织人员开展抽样、检验工作,出具检验报告,将抽检监测结果汇总上报给组织抽检监测工作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核查处置。抽检监测全过程中,抽样工作的规范性、代表性、公正性和时效性,将极大的影响抽检监测结果的质量[2-4]。本文基于抽检监测技术管理机构和承检机构的实践经验,对抽样环节存在的风险开展讨论,并提出降低和消除这些风险的对策建议,籍此提高抽样工作的规范性、代表性、公正性和时效性,确保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结果准确可信。

  2抽样环节各要素风险分析

  2.1抽样人员

  2.1.1抽样人员的风险

  一是抽样人员能力培训不充分。目前针对抽样人员的培训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针对承检机构人员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时间较短,参加人员有限,无法覆盖所有承检机构的所有抽样人员;二是由承检机构自行培训抽样人员,培训的内容、标准无法统一,培训效果无从考证[2-5]。二是抽样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抽样人员未完全具备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知识,未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的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程序,未充分熟悉食品分类,了解所有被抽检样品的属性、检验项目及检测标准,不熟悉抽样方法等[6,7]。三是抽样人员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抽样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接触被抽样单位数量多,抽样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就无法科学合理掌握抽样过程的工作节奏,无法争取被抽样单位的积极配合,导致无法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抽样工作[8-10]。

  2.1.2抽样人员风险导致的后果

  上述风险一旦发生,将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的结果质量。如:食品分类错误,造成计划中的某类产品多抽,另一类产品少抽;食品分类错误,造成检验人员按照错误的产品类别进行检验和结果判定;抽样单中被抽样单位信息填写错误,造成检验报告相关信息有误,造成核查处置困难;样品抽取时发生污染、样品保存不当、抽样数量不足等造成无法检验需要重新抽样;与被抽样单位发生纠纷,导致抽样失败;抽样进度慢,导致未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抽样,影响后续检验进程等。

  2.2抽样方法

  2.2.1抽样方法风险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5]第十八条规定,应“随机抽取样品”,也就是说应避免在选择样品时的人为主观倾向性。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历年发布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实施细则》未针对每类食品和各类抽样场所规定更详细的随机抽样方法。在被抽样单位的经营场所抽取哪个区域、哪个批次的样品、如何抽取均是由抽样人员确定的。另外,每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规定了需要抽取的食品类别,却未指明类别中的具体品种。基于上述原因,可能存在以下风险:一是不同机构的抽样人员可能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选取不同的食品代表品种;二是部分抽样人员凭主观意愿随意抽取样品。如:为节约买样成本,有意规避价格高的品种,只抽取廉价食品;为提高抽样速度,在同一被抽样单位集中抽取大量样品等。

  2.2.2抽样方法风险导致的后果

  不同的抽样方法可能使同批次产品在不同检验机构做出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而随意抽样或规避高价食品等行为则必然破坏抽检监测样品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2.3抽样地点选择

  2.3.1抽样地点选择风险

  抽样地点的选择则更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是人情因素干扰被抽样单位的选择,如“有关系”的不抽,“没关系”的抽,“关系不好”的多抽;二是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抽样人员为避免路途劳顿和交通成本的增加,尽量不去这些地区抽样;三是农贸市场、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场所抽样配合度不高,而且难以获取正式发票,造成买样费用报销手续繁琐。抽样人员更愿意进入商超等经营场所抽样,降低农贸市场、食品“三小”等场所的抽样比例;四是生产环节抽样时,经常会遇到被抽样企业地址不详细、所处位置偏远、企业没有明显厂牌等情况,造成寻址困难。

  2.3.2抽样地点选择风险导致的后果

  一是凭抽样人员主观意愿选择抽样地点破坏了被抽样单位的随机性,可能产生不公正,甚至是廉政风险;二是交通不便地区抽样量偏少造成抽样区域的代表性受到影响;三是诸如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食品安全风险更高的生产经营场所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体系之外,人为降低了问题发现的几率。四是抽样人员掌握生产企业信息不齐全,降低了抽样效率,影响了抽样进度。

  2.4被抽样单位的配合

  2.4.1被抽样单位配合度风险

  在实际抽样过程中,被抽样单位由于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不理解抽检的目的意义,甚至自身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欠佳,对可能的处罚有惧怕心理,从而以各种形式阻扰抽样过程。如:在生产企业抽样时,企业以负责人、仓管员不在或联系不上、企业停产、产品全部出厂售完等借口逃避抽样;少数被抽样单位用各种借口质疑抽样人员的身份,寻衅滋事,甚至给抽样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一些食品经营商户得知抽样正在附近进行,以关门闭店形式拒绝抽样。

  2.4.2被抽样单位抵制抽样所导致的后果

  少数被抽样单位抵制抽样的行为打乱了抽检监测工作计划,在其他被抽样单位面前带了坏头,对抽检监测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较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2.5“抽检分离”的执行

  2.5.1“抽检分离”的执行风险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明确规定“抽检监测工作实施抽检分离,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不得为同一人”。目前抽样与检测工作均同时由中标的承检机构承担,所谓“抽检分离”仅仅在承检机构内部实现,即承检机构组织专职抽样人员抽样,化验室人员开展检验,从而可能产生风险:一是由于缺乏有效外部监督,为节约人力成本,可能出现同一人既承担抽样又开展检验的情况;二是检测机构内部抽样与检验两个岗位的信息未有效隔离,内部制度规范无法确保抽样和检验人员公正性,检验结果易受被抽样单位利益干扰,检验人员存在“权力寻租”可能。

  2.5.2“抽检分离”未有效执行造成的后果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为监管服务的,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靶向性的重要技术支撑。抽检实际未分离,导致抽样公正性存疑,降低了抽检监测活动的公信力。检测机构自抽自检得出的检测结果可能无法真正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督执法的依据,无法真正指明风险研判的重点方向。

  3降低和消除抽样环节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统一的抽样人员资质保证制度

  一是规范培训程序。制订抽样人员必须学习的各类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等学习目录,通过统一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承检机构组织培训、人员自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学时学分制对培训内容完整性进行评价。二是统一考核发证。对完成培训学时学分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资质证书和工作证。抽样人员资质设置为承检单位参加抽检监测任务投标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三是通过承检机构飞行检查考察承检单位培训程序的履行程度和抽样人员的持续胜任程度。四是完善抽样人员监督惩处机制,在发生因抽样环节重大失误造成食品监督抽检监测结果失真、引起企业异议投诉并被证明为抽检实施部门责任、发生“吃拿卡要”等廉政问题等情况后,相关抽样人员可禁止其参加食品监督抽检监测工作,构成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惩处[11-15]。

  3.2完善随机抽样规范

  建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权威技术机构和专家,制定抽检监测随机抽样规范,针对不同种类食品和不同抽样场景的特点,遵循统计科学,细化抽样方法,规范抽样部位、抽样数量、抽样工具、样本组成方式等,从而使各承检单位的抽样方法保持一致性。

  3.3改进购样经费管理

  为了防止中标单位为降低买样成本只抽取廉价食品的倾向,各地在抽检监测经费管理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招标中规定买样费用不得低于某个额度;或者设置抽取高价食品的比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进一步改进购样费管理,设立购样费用专项基金,承检机构凭购买凭证实报实销,不占用中标金额,杜绝只抽取廉价食品抽取倾向。

  3.4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宣传引导

  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被抽样单位正确看待抽检监测的作用和意义,促使其提高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以抽检监测为契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积极主动配合抽样。对拒绝抽样甚至野蛮干扰抽样工作的企业和商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置,维护抽检监测工作的权威性。

  3.5探索实施

  “抽、检机构分离”建议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中实施抽样机构和检验机构分离,同一批检验任务,抽样机构和检验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建议由各抽样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原有稽查、执法人员,在内部组建专职食品安全抽样队伍,由于这样的队伍为财政供给,没有盈利性质和动机,又了解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质量状况,相较于第三方机构,更能够忠实的执行抽检工作规范,把握监管靶向性,提高问题发现率。

  3.6在抽样中贯彻

  “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议在抽检监测抽样环节加快贯彻“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即在抽样过程中随机抽取抽样对象,随机选派抽样人员,抽样情况及抽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被抽样主体名录库和抽样人员名录库,推广运用电子化手段,对“双随机”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这样就堵住抽样和被抽样双方“通气”、“打招呼”等漏洞,“检查谁、谁去查、怎么查、何时查”全部由平台随机公开抽取,保证了抽样的公正公开。另外,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确定被抽样单位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摸清地址和经营情况,必要时可请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给予配合,对各种形式的逃避抽样行为采取预防和处置措施。

  3.7完善承检机构检查机制,确保抽样过程合法合规

  建议对承检机构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飞行检查中考察抽样文档记录、抽样影像等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抽样硬件装备的实际配备状况,考察抽样人员的培训经历和实际能力。还可以在承检机构抽样实施过程中随机派出观察员,考察承检机构的现场抽样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篇3

  关键词:食品检测 教学改革 作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以检测与分析食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目标、具有较强实用功能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依靠单纯的课堂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准确把握检测的原理及过程。

  一、重视并加强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课堂讨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能够转变三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弱点,将学习和思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交流的讨论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针对基本的概念和定义,结合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精心选择并设计讨论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和模糊的观点及时纠正,这样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力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乐”学和“活”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尤其是对于难度较低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要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通过诱导性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所提出问题的渐进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对于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师也要尽量讲清思路即可,然后根据课程重难点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相似类比的形式活学活用,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温习知识并进行总结

  在每堂课初始阶段,教师都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将每一节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之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将类似的相关内容归纳起来进行总结,增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教育面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把教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准,不断丰富了现代食品检测的教学内容。鉴于食品检测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收集材料、参观设备、动手操作等方式,将仪器的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深刻的记在学生大脑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重视多媒体的启发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范围,利用动画和音像的形式将食品检测的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六、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1.注重讲课方式的新颖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新兴技术和前沿理论的介绍。

  2.注重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教师应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适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网上查看、资料室查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但为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注重实验设计的综合性

  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也可以分组配合完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的合理化分配

  因为食品检测技术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偏向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课时分配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甚至加大实验操作课程的课时数,做到“理论课够用,实验课开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训

  作为学校,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食品检测技术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深刻感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训技能的锻炼,尤其是综合技能的实训。例如,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从而自己动手操作的素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将平时所做的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果。

  另外,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学校要扩大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实习联系,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相关食品企业进行一线的检测实习工作,实现学生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操作水平,为将来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正确评价。比如,可以制定一种四级考核体系:第一级,是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分数占据总分的25%;第二级,是考核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分数占据35%;第三级,是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分数占据15%;第四级,是对学生综合实训技能的考核,占据总分的2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增加对学生工学结合的考评制度,最后将所有考核的指标综合起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主要依据,使其与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近年来我们专业教师对于食品检测做出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为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教学、为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2]郑海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新技术展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9).

  篇4

  据了解,近几年来,中检院把发展方向定位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满足国内各项检验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向国际先进检验机构看齐。近日,本刊记者就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系统实验室质量管理等问题,访问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质量管理处处长、中国药学会药物检测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委员会药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河战。

  通过WHO认证,

  检验能力再上新台阶

  张河战处长介绍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许多技术学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但主业仍然是检验检测,而检验检测机构最重要的特点是“公信力”,公信力的前提是规范。多年来,中检院一直要求要在技术一流的前提下,强调管理一流,特别是质量管理一流,用一流的质量管理保障检验数据准确、检验程序合理合法,继而保障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作为对外出具公正数据的检验检测单位,中检院于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之后于2002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取得了第一号实验室认可证书。张河战处长表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部署,中检院于2010年参与了WHO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2012年又申请了WHO对化学药品检验的实验室认证,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回顾这两项国际考试,中检院都交出了满意答卷,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与近年来我院通过以实验室认可为契机,加强实验室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据了解,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保证联合国机构从不同渠道采购的疫苗的安全性,推出了“疫苗预认证体系”。考虑到疫苗本身的特性,该认证体系规定:企业的疫苗要想进合国采购目录,必须经过WHO“预认证”,而企业要想向WHO申请预认证,必须通过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即:该国的疫苗监管体系必须通过WHO认可。

  WHO疫苗预认证体系共设七大板块:国家监管体系、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包括不良反应监测)、批签发、实验室准入、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这七大块还详细分解为183个指标,并设定了通过评估必须达到的两个门槛:第一,183个指标里面必须过半数通过才能获得认证通过;第二,在183个指标里设定的88个关键指标必须全部通过,只要有一个关键指标没通过,就一票否决。

  疫苗认证首先贯穿的就是质量管理。所有7个板块均要求检查是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检院负责了7个板块中的两个:批签发和实验室准入。这两个板块共有60个指标(占总指标数的33%),其中38项为关键指标,占全部关键指标的43%。以实验室准入板块为例,36项检验指标中有26项为关键指标,涉及的领域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人员资质与培训、检测方法、仪器设备、验证政策、检验结果分析、标准物质使用等。

  基于同疫苗评估相类似的原因,2004年WHO为了寻找能够为联合国机构提供药品分析检测服务,包括抗HIV/艾滋病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疟疾药物和其他药物的实验室而建立了化学药品检验实验室认证体系。此认证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实验室提交相关资料和现场检查实验室,来判定实验室是否达到药品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它重点对国家实验室和为政府提供检测服务的实验室以及联合国机构认为需要进行质量检验所在地区的质控实验室进行认证评价;而WHO化学药品实验室认证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良好操作规范(GPCL)”,除此之外,GMP、GLP中与实验室相关的许多要求也被采纳。

  张河战处长说,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中检院参加了WHO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检查。为迎接这次评估,中检院对照WHO疫苗评估中批签发和实验室准入各项评估指标,逐一认真梳理。针对实验室活动中人员、设施设备、检测和校准方法、检测仪器的状态、测量的溯源性、样品标识及综合检验检测能力、监督保障能力等,多次组织内部审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及时改进,进一步完善文件管理及实验室管理。在正式评估工作中,中检院还组织两支技术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专家队伍,保证了现场评审工作顺利进行。正是由于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加上长期的工作积累和充分准备,对有关实验室和文件资料等问题都及时、准确地予以回答。最终中检院承担的两个板块在评估中取得了“双百”的好成绩。

  张河战处长强调说,在顺利通过WHO疫苗评估的基础上,中检院又申请了WHO化学药品检验实验室认证。WHO化学药品预认证不同于中检院以往接受的任何一次检查,检查的标准很高(如:仪器设备的性能验证,不仅要满足国标和中国药典的要求,还要达到EDQM等国际标准的要求);检查涉及的条款很多,从检品受理到报告发出,从人员到环境,从标准物质到普通试剂等,均有很高的要求。为迎接WHO认证,他们全面改版了该院质量体系文件,对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管理、化学试剂管理、方法确认、OOS(超标结果)、变更控制等内容全面加强。WHO专家当年4月份来院评审,11月份WHO即正式宣布通过认证。

  张河战处长说:“通过WHO化学药品实验室认证,表明我院的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紧跟国际前沿,

  向先进质量管理看齐

  张河战处长接着介绍说:“中检院近年来连续通过WHO两项国际认证,这是多年来重视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果。我院自1991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后,积极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于2002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并取得CNAS L0001号证书。自通过实验室认可以来,我们从组织机构、人员培训、质量体系文件、检验技术和标准、条件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完善全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下,在国家认可委的大力支持下,中检院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河战处长说,“目前我院已经取得国家资质认定、国家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GLP认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资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机构资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妆品注册检验机构资质等多项国家级认证认可资质,并取得了WHO疫苗评估、WHO化学药品检验资格认证、美国FDA GLP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认可,具备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包装材料、保健食品、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化妆品9大类检测产品、2226项检验项目的检验能力。在做好中检院自身工作的前提下,中检院充分依托CNAS技术委员会药品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本院的有利条件,带领全国药检系统实验室,通过开展实验室认可,提高药检系统的质量管理水平。首先通过多次举办系统培训班,提高全系统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认真讨论研究解决系统内共性的问题,先后出台了药品检验参数的统一、2005年版中国药典向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转换政策等技术指导文件;通过协助认可委组织能力验证等活动,检验各实验室的检验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药检系统的所有实验室均通过了资质认定,其中近百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

  中检院作为国家级检验机构,近年来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连续参加国际能力验证和国际协作标定检验自身能力;多年来参加WHO、国际药联等权威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均取得了满意结果;参加美国药典会、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国际权威部门组织的国际标准品协作标定,结果均被采用;受国家认可委委派,参加APLAC等国际认可组织举办的国际能力验证,也取得了满意结果。这些工作的取得,对于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极大地增强了信心。

  张河战处长说:“在此基础上,我院将国际认证认可列入了议事议程。国际认证认可难度极大,我们组织全院力量,在认真解读国际认可标准的前提下,对于一些难点、重点,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逐一解决,终于取得了满意结果。”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关于人员资质和培训工作。WHO十分重视人员资质和培训工作。我们从岗位设置开始,对人员资质、培训及培训效果的评价等全方位的工作进行了涉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关于仪器设备的状态确认,我们从采购、安装、运行、性能确认等仪器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对于某些设备计量部门的检定内容不能满足要求时,我们联系仪器设备供应商等多渠道进行解决,满足了国际认证认可的要求。”

  针对连续接受国际认证认可,结合国内认证认可工作,张河战处长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是标准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相同的东西都是以ISO 17025为基本要求,因为这两个国际认证都要求按照ISO 17025来实施(或通过有关部门的认证认可检查);不同之处在于国际认证认可关注的某些东西更细、更全面、更严格。一些对于生产企业的GMP要求也纳入了检测实验室的要求,如:变更控制、OOS的调查分析等。下一步计划将一些细化的要求纳入到正在起草的实验室认可准则在药品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二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接受国际认证认可的影响:毋庸置疑,目前绝大多数国际认证认可的规范要求多出自于西方国家。这些理念应该讲是比较先进的,但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些好的做法比较难以和国际检查员沟通,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要尽早融入国际领域,在制定规则等高层领域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此外,为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我们提出把质量管理当做一门学科来建设。一是提高了质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来解决质量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发挥系统引领作用,促进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张河战处长补充说。

  发挥引领作用,

  提升全国质量管理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中检院在提升和加强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发挥系统引领作用,带领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共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近500家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随着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的逐渐完成,这个数字还会有所提高。张河战处长表示,这些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既有省级检验机构,也有地市级,甚至还有部分县级检验机构。虽然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通过了资质认定,但客观来讲,其中许多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地方检验机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几年来中检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利用全球基金项目,首次开展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药品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人员“WHO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技术规范”的培训。这是中检院首次面对所有地市级药检所开展的培训。利用全球基金项目,对北京、浙江、江西、四川、新疆、大连此6个所进行WHO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培训。利用中检院推出的“地市药检所模块化培训班”开辟质量管理专题。组织内审员、评审员、监督员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宣传贯彻先进的质量管理知识。二是组织专业委员会 CNAS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吸收基层骨干力量参加,研究解决系统共性问题。三是召开系统质量管理工作会议,谋划系统质量管理发展规划。2009年和2013年两次召开全国药检系统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四是跟踪国际先进质量管理前沿进展,出台技术文件指导系统质量管理工作,如《药品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欧洲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管理文件汇编》等。五是为加强和规范检验系统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检验检测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质量管理水平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文件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逐步规范,内外审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虚心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制定明确可行的质量目标,强化质量风险和优惠意识。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质量促技术,技术保质量,实验室认可常态化。服务意识逐渐增强,技术支撑作用得到强化和进一步发挥,为客户和社会各界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和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既熟悉检验工作又了解认可的人员担任内审员、监督员,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提高。成立了CNAS技术委员会药品专业委员会,很多专家进入CNAS等专业部门兼职,既便于了解和掌握最新动态,又在认可部门具有话语权。

  篇5

  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全球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在帮助企业实现产品质量认证方面直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客户包括众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近日,Intertek天祥集团将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ISO 9000和ISO22000,BRC的测试认证方面进行合作。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栏目,我们也有幸邀请到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品管办品管总监康定良先生和Intertek天祥集团食品及农产品部华东区客户经理张婷婷女士,请他们来为我们讲解实现产品质量认证的重要意义,以及双方目前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合作与努力。

  记者: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产品种植、研发、加工和国内外贸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冷冻果蔬业务已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众多世界著名食品企业和连锁超市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和技术合作关系。请您简单谈谈公司取得了哪些成果?

  康定良: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2009年起,公司在余杭高新农业园区投资建立了“新迪产业化园”,并先后组建了新迪嘉禾食品、新迪稼园农业等公司,其中嘉禾食品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冷冻保鲜果蔬、冷冻面团,经营冷藏物流业务:稼园农业占地550亩,主要从事有机蔬菜栽培、育种、育苗等现代设施农业。

  新迪公司依托多年的外贸营销优势,以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为先导,以发展国内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依靠科技提升加工能力,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经成功地从家外贸流通公司转型为贸工农“321”

  体的产业化农业企业。

  记者:绿色安全的产品与企业严格的质量检测系统息息相关,请问贵公司目前拥有哪些检测手段,公司的品质管理又通过了哪些品质认证保证?

  康定良:公司建设了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包含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其中检测中心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新的检测中心划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室和感官室。配备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生物安全柜等先进设备,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进行监测。

  公司品质管理由标准化部、督查部和检测中心等部门进行组织保证,实行严格的生产QC考核、品质管理点检、QAP责任等制度保证,并且在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上,公司先后通过了lSO9001:2000、HACCP和KOSHER、A旧、BRC等系列标准认证和客户认证。

  记者:据了解,贵公司将与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在ISO 9000和lSO 22000,BRC的测试认证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将为贵公司提供哪些服务,公司为什么会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的合作伙伴?

  康定良:我们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检测的合作伙伴,首先是Intertek天祥集团具有良好口碑的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及检测机构,其客户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和跨国公司,以及多个国家政府机构。

  其次,他们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并深得客户信赖,不仅能为我们提品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还可以在生产和物流环节帮助我们改善流程、提高效率,跨越市场障碍、降低风险。我们对本次合作的顺利进行充满信心,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记者:Intertek天祥集团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完成ISO 9000和lSO 22000,以及BRC的测试认证服务?

  张婷婷:Inte rtek天祥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国内食品企业、食品品牌及零售商了解并完成国际市场标准、质量监督及商品监测体系的认证和检测工作,以便使客户率先赢得国外市场商机。

  Intertek网络遍布全球,在100个国家拥有1000家实验室和办事处,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凭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和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本土地化服务,Intertek的FSSC 22000、ISO 9001、ISO22000、BRC等证书都获得了国际认证。2011年,Intertek天祥集团食农部已经为国内企业发出近千张lS。9001、ISO 22000、BRC等证书,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公正的服务态度,Intertek将会根据客户的产品特性给予标准实施的指导,使ISO 22000和ISO 9000体系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上有切实的帮助。Intertek致力于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与客户起成长。

  记者: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还有意向与Intertek天祥集团在HACCP和BRC培训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对此又是如何规划的7准备怎样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及其他参与培训的企业更好地吸收和理解HACCP和BRC的培训内容?

  张婷婷:Intertek的培训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本次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Intertek天祥集团会针对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产品特性、工厂软硬件等情况制定适合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课件,使培训达到最好的效果。

  Intertek在培训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现场培训、网络同步,以及近期将推出的视频培训。视频培训将打破以往培训会的传统模式,在现场培训及网络同步培训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多方位的培训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培训会受限于时问及空间的弊端,使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培训时间、地点。不仅如此,Intertek的所有培训课程都是由Intertek的资深审核讲师授课,保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通俗易懂的培训课程,希望本次Intertek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能够合作愉快。

  记者:通过本次合作,您认为对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康定良:我们相信通过与Intertek天祥集团的合作我们新迪食品集团的发展将具有更坚实的质量保证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我们也将以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冷冻食品新消费,向国际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发展方向去发展。围绕冷链产业,发展基地、加工。物流等产业,努力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冷冻果蔬供应商和全国领先的冷冻烘焙制造商,并将企业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冷链产品企业。

  记者:对于未来,双方还希望在哪些领域继续展开合作?

  康定良:我们还期望今后在其他认证检测和培训方面也能与Intertek天祥集团开展更好、更深入的合作。

  篇6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

  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51-04

  目前,全国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已达数千所,在校学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现,主要表现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教学模式如何创新等方面。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载体主要是专业。本文结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措施与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探讨。

  一、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行业背景

  在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中,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升到了第一位。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行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广西的食品工业已于2001年被列入自治区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范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食品工业列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已提出要实施“千亿元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区重点发展的食品、汽车、电力等14个千亿元产业当中,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二)人才需求状况

  1.“14+4”千亿元产业急需人才。食品工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在食品、汽车、石化、电力等14个千亿元产业中,以食品产业紧缺的专门人才数量最大。预计到2015年,广西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人才将达到15.66万人,到2020年,培养目标达19.35万人。从重点发展的“14+4”产业人才开发一览表看,重点需求既有制糖、饮料、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机械等专业技术背景,又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外贸及相关产业急需人才。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的崛起,物流、东南亚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等逐渐增多。沿边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培养边境贸易、交通物流、出口加工等发展需要食品专业外贸型人才。

  3.食品质量与安全呼唤加快食品营养与检测队伍建设。广西食品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结构不合理,食品工业产值不足农业产值的40%,加工食品消费量仅占食品消费量的30%,与我国先进省区的差距较大。食品质量安全已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放心粮油工程正是民心之所向,国家已逐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食品卫生检验、工商行政管理、海关、商检,以及有关食品生产厂家,将需要大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加快建设食品营养与检测队伍已刻不容缓。

  尤其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定期举行,推动了全区粮油、食品行业的对外开放,中国与东盟全面实施零关税以后粮农产品的互通,食品外贸总额成倍增长,只有加快广西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食品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才能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的科技水平,提高广西食品国际竞争力,满足广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路是:以需求定位,职业技能模块化,以社会评价满意为目标,建立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成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并定期召开会议。专家委员会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骨干企业的专家、高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他们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建议;根据岗位(群)职能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与方法、指导毕业设计,为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等。从而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方向优化和以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设置优化,保证了教学环节的针对性,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保证了高职教育的稳定性,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理清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能力、知识对应关系(参见图1),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能力课程(又分为职业主修课程和职业辅修课程)、职业拓展提升课程、职业实践课程四个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根据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理念为指导,我们调研分析,食品质检岗位行动领域见图2。

  经实践探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具体表现在:

  1.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畜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西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等监管检测机构的检验专家,南宁储备粮管理公司、柳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广西莫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广西百洋集团、桂林力源集团、广西甲天下乳业有限公司等典型大、中、小型食品企业的检验能手一起,认真细致分析、归纳和食品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分析了不同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将传统的学科型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内容梳理,选择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课程载体,以一类食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为一个学习情境,建立多个学习情境,按认知规律对学习情境进行重新编排,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色教材、学材、课程方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课程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完成了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整体设计。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如图3),学生在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中,经历“明确任务、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这一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含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掌握各工作过程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行动中通过任务引领获取专业知识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进行了职业熏陶,全面培养了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

  2.专业方向更明确。经过调研和多方论证,结合广西实际,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方向及食品安全方向,并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

  3.突出够用原则。在新体系中适当简化了深奥烦琐的理论推导,着重结论和应用,简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性课程体系结构中,共分为课内实践课(实验课)、专周实训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层次,各种层次的实践课程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和训练任务。职业资格考证:按主、辅修职业课程组对应安排。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55.6%。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学习行动的过程即完整的工作过程。食品分析与检验核心课程围绕典型检验工作任务目标,结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可供的软硬件条件,转化成9个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设置了必要的工作过程细节,按检验部门检验室的标准配备了各个检验工位的仪器、设备,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身着白大褂、严格按照实验室规程和操作规范开展工作。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9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既有独立完成部分,又需相互合作相互协调,还需使用已有知识多方面创造条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习工作过程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安全与质量意识、科学严谨、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

  2.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以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车间、检测机构真实环境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体化学习场所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如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手册、各种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文件资料、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要求等。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教学法”。老师首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标要求,学生随即学习引导文,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回答引导文的中的各项问题,掌握工作背景知识,以整体化的思维设计检验方案,做好检验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含各种试剂的配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答疑解惑,小组间互相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检验方案,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掌握了工作过程技能和知识,最后,师生等共同对学生学习过程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培养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检验机构、食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岗位见习认知,增强对职业岗位的感官认识,随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模式。

  4.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用2年完成必须的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1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持证上岗的学生可更早进入职业岗位,就业机率增高,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中,我们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全真现场模拟教学、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网络教学、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文献查阅、自主试验设计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在同一空间同时展示。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制作课件,通过校园网系统,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图文并茂,基础、专业知识并存,实验课分教学录像与实际操作两步进行,引入实验录像视频及光盘,实验前让学生观看,富有动感的图片、案例、录像,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有感性认识,印象深刻,课程内容信息丰富,学生在观赏中知识不断积累。

  2.全真现场模拟教学法。教学目标强调真实性,全真模拟食品检测程序,我们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方法,对学习时间和空间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岗位实际。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到广西畜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西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的业务接待大厅,对检测机构的检验业务受理程序进行了全真模拟现场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了解开展检验工作所必须的检验资质(授权证书)、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了解对送检样品的要求、检验流程、客户申诉与投诉的处理流程,熟悉真实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环境氛围,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感观的认识。

  3.小组学习方法。以具体任务进行驱动、推行“以学带学、以学代教、以点带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每个班级中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10%),他们可在专业实验室帮助老师准备实验,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必须会用、会讲;在实验课中担任本小组的组长,协助教师进行讲授、示范,从而增强了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在班级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4.角色扮演法。以生产一线的实际岗位操作作为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客户与检验员、生产工人与检验员、经销商与质量监督技术人员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性。

  5.网络教学法。在校园网上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参考书目、实训指导、课件”等内容上网,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课后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学习,不仅可以浏览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习题解答、参考资料等内容,还能在“师生交流”栏目随时与教师进行学习交流。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取消传统的期末考核制度,建立全学期、全方位的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平时成绩、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实操考核成绩各占一定的权重。

  组织教师团队开发试题库,制定考核标准及实施细则,增加口试答辩,食品检验工或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可转换为课程考核成绩。

  (六)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了由10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境的自治区级的“粮油质检与营销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开出率达到98.7%;仪器设备更新率大于50%,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高。

  校外实训基地群里,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先进、配套齐全。如广西畜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西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就分别承担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对广西相关产品的检测任务,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均是国家级、部级、区级龙头企业,通过聘请企业指导教师, 带队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管理,使学生在这些条件优良的实训基地里完成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从实验室到生产实际的转化,形成从初级到专业的逐步深化过程。

  (七)实施“双证”制度

  组织学生考取食品检验工中级证(考证通过率为99%),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推行“双证制度”,使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各届就业率达97%以上。

  (八)高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专业(课程)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下转第77页)(上接第53页)人及骨干教师岗位职责及管理办法》,采取“定任务”、“重奖励”等措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强化科研,明确专业(课程)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职责、教学、科研、培训等任务,以“带头人+团队”的方式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专业技术过硬、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九)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由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粮食行业协会,以及若干企业代表等作为发起人,成立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其宗旨是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进行相互兼职、员工培训,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教材,不断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12月召开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粮食行业人才合作培养分会第一次会议。与广西五丰粮食集团、力源集团、统一企业等50多家企业代表现场举行了签约仪式。

  综上所述,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合理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职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已获批为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开发了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如加大粮油检验内容,增加白砂糖、罗非鱼的质量检验内容,满足了广西粮食行业、制糖企业、水产加工企业对检验人才的需求,并通过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社会开展技术服务,五年来共为社会培训及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累计达五千多人。

  【参考文献】

  [1]袁周华.增强服务意识,深化高职教改[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李贤彬.适应市场需求,深化高职教改[J].刑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3]王倩.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2011(8下)

  篇7

  Abstract: How to construct sugar quality monitoring service platform, and conducting consulting service, such as online real-time monitoring, training inspection personnel, providing online transaction of inspection business, QS market access and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ystem by using this platform were discussed. The multiple application system, such as content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BBS, training examination, are integrated with single sign-on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the solutions of unified service platform, which is also put forwards in this thesis.

  关键词:单点登录;质检;服务平台;质量监测;检验

  Key words: single sign-on;quality inspection;service platform;quality monitoring; inspe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89-02

  0背景

  广西是全国主要的食糖产区,食糖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设立的国家食糖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或 “中心”)利用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主动为制糖及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服务,培训检验人员,组织能力验证,开展标准宣贯、QS市场准入咨询、质量体系建设等工作,为广西乃至全国制糖业、加工食品行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提高食品产业的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如何加强对制糖企业食糖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监督,提高检验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帮助制糖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了质检中心目前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中心积极探索新的路子,确定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信息化监测服务平台,促进服务模式转变。

  1系统概述

  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是一个面向公众和各大制糖企业,整合了检测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四大模块的一站式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以服务制糖企业客户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在线业务办理、检验进度跟踪、检验报告查询、制糖用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检验信息、政策法规和质量管理等各类信息、在线咨询、实时交流互动、在线培训和考试等多种服务,同时该平台还与制糖企业产品检测数据库互联,实时采集制糖企业的产品检测数据,实现食糖质量的动态监测。

  2平台框架

  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提供的四大服务功能,除检测服务是集成了中心自主研发的质检管理系统网站服务模块外,其他三大服务中的技术论坛、在线客服、信息、在线培训与考试等功能目前在市场上都有很多成熟的产品,因此平台可以采用这些现成的产品来实现相应功能,无需再重新进行代码开发。整合这些产品的解决方法就是构建一个单点登录系统,通过对登录用户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认证,实现各产品的信息整合。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访问平台中集成的由多个产品分别构建的应用系统。

  3系统实现的技术架构

  在技术实现上,平台采用B/S结构,三层/多层架构体系架构。平台以内容管理系统为核心,基于单点登录技术,无缝整合多个应用系统,实现平台与后端应用的统一身份管理和统一登录功能。

  系统整体可划分为五部分:①访问层。用户通过IE浏览器、移动终端等方式访问平台。②门户层。整合后端各类的应用服务,面向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③管理层。即平台的管理后台,用于信息的与维护、用户(会员)管理、交互应用管理等。④支撑层。为管理后台提供应用支撑和底层服务,包括内容引擎、全文检索服务、内容聚合服务、工作流引擎、交互应用定制引擎、权限控制服务。⑤数据层。为平台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3.1 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也称为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系统。目前CMS有三种主流的技术架构:J2EE、.NET、LAMP。从各种综合因素考虑,系统采用了LAMP架构作为平台的主体技术架构。

  LAMP(Linux-Apache-MySQL-PHP)网站架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Web框架,该框架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Perl、PHP或者Python编程语言,所有组成产品均是开源软件,是国际上成熟的架构框架,很多流行的商业应用都是采取这个架构。和Java/J2EE架构相比,LAMP具有Web资源丰富、轻量、快速开发等特点;微软的.NET架构相比,LAMP具有通用、跨平台、高性能、低价格的优势,因此LAMP无论是性能、质量还是价格都是企业搭建网站的首选。

  3.2 单点登录系统目前有很多单点登录的实现方案,其中常见的单点登录认证机制有:Kerberos、PKI、KryptoKnight、Sesame,常用的技术有:Web Service、Cookie等。

  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采用基于统一注册用户身份和用户映射机制来实现系统的单点登录。

  3.2.1 系统结构单点登录系统的核心为注册模块和认证模块。

  注册模块提供系统的注册服务。新用户一旦注册为会员,所有多个应用系统的会员管理模块将被写入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认证模块提供系统的认证服务,其主要支持的业务有:向所有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认证服务,同时提供用户调用接口。

  单点登录负责判断登录用户是否经过认证,是否能进入某个应用。而这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由应用系统独立控制。

  3.2.2 统一用户身份注册平台采用会员制度,用户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后,才能被授权访问相关的应用系统。对于会员信息的修改、删除等维护管理由平台的会员管理模块统一进行。

  3.2.3 基于用户映射的单点登录机制认证模块提供了一个集中的认证服务,而用户管理提供了一个集中的用户管理,但并不包括集中授权和会话的管理,授权和会话的管理依赖于应用系统本身。对应于不同的情况,基于用户映射的认证机制有应用系统模拟登录和对原应用系统的认证模块进行改造两种方式。

  4平台的功能实现

  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在系统设计上整合了检测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四大功能模块,并在互联网上以网站的形式为制糖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同时部分信息可提供给公众进行浏览查询。

  4.1 检测服务检测服务整合了后端的质检管理系统,将检测申请、检验进度查询、检验结果查询、检验结果等功能放置在网站平台上,让客户无需上门即可办理检验业务。客户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随地了解检验业务的进程和结果。

  客户可在网站平台上填写委托检验协议,协议经质检中心在线客服审核通过后,客户即以物流方式将样品寄送至中心业务部门进行合同评审后发检。

  在检验过程中,客户可随时登录网站平台查看检验进度和检验结果。客户还可在网站平台上自助检验报告供公众进行浏览查询。

  此外,制糖企业还定期向质检中心报送食糖产品的检验数据,中心通过分析检验数据,对制糖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跟踪监测。食糖质量监测分为监测数据采集与监测数据分析两部分:

  监测数据采集:提供在线填报与数据导入两种方式给企业报送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分析:中心对企业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相关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了解与跟踪产品质量。

  4.2 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模块通过整合在线客服、论坛、即时通讯(QQ)、电子邮件,提供实时在线与离线两种方式的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可以通过在线客服或即时通讯(QQ),与中心客服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实时咨询与交流;在任何时间,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方式、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QQ群进行技术咨询交流。

  4.3 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模块提供信息和资料下载服务,包括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行业市场、制糖行业相关人才等信息;提供标准资料和科技文献索引的查询与下载服务。

  4.4 培训服务质检中心有为企业培训检验人员和检验职业资格认证的服务内容,因此网站平台通过整合在线培训系统,提供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功能。

  在线培训提供岗位培训信息、培训教材下载、网上视频教育的功能,企业学员可在网上浏览培训课件,进行远程视频培训。同时,在线培训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课程管理,能够在网上实现认证培训。培训课程与在线考试捆绑,经过培训并通过在线考试后,才能最终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在线考试是在线培训系统很重要的一个辅助子系统,该子系统实现试卷的设计与在线考试功能。在线考试分为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在线考试4大模块。

  题库管理:实现单选、多选、判断、填空、问答、综合论述多种题型的录入,试题批量录入。

  试卷管理:分为添加试卷、分类管理、更新全部、批量删除和搜索。可以设置考试种类、题库、难度、题型等条件和满足条件的题目数量,灵活定义出卷策略。

  考试管理:安排考试,对创建好的试卷进行考试控制,包括考试时间、考试人员、考试内容等设置和人工评卷、成绩查询等功能。

  在线考试:考生可以在线选择考试分类下的试卷进行考试。

  5结束语

  食糖质量监测服务平台的建立与运行,一方面为制糖企业在办理检验业务、收集信息资源、培训技术人员、加强技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拓宽了质检中心的服务渠道,提高了中心的检验技术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为食糖质量安全提供了多方位的有效保障。同时,该平台的构建对质检机构探索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毅时等.基于Web服务的单点登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3):236-239.

  篇8

  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专项会议,部署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和指标。一年来,食安办牵头协调食安委各成员部门,强化措施、科学监管、严厉整治,全面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稳步发展、总体向好。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全力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第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创建工作。

  __年,我市全面开展创建粮油、蔬菜、肉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五项创城工作。食安办牵头各成员单位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示范农贸市场、示范企业、示范餐饮店(街)、示范农农牧业小区等工作。一年来,各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重拳出击,牢筑“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食安防线,各乡镇、办事处,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各项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省、市对我市粮油、蔬菜、肉制品、豆制品和水产品质量进行14次抽检,共抽检样品1__2件,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其他各项创建基础工作均达到了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考核标准。同时,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做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实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

  第二、狠抓落实,强化整治,打好食品安全“百日行动”攻坚战。

  一年来,食安办牵头各监管部门,开展了校园周边、肉制品、水产品、粮油、乳制品等1* *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节假日、季节性食品专项整治9次,全力打好食品安全“百日行动”攻坚战。各监管部门切实加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规违法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__户,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113户进行了行政处罚。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27件,案值__万,罚款38.__万元,收缴不合格食品128公斤,有效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第三、积极落实,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建设。

  4月中旬,组建完成__市食品安全监督举报(快速检测)中心,建成7个城区快检室、15个乡(镇)办事处快检室,34名食品安全快检工作人员全部上岗,全市食品安全快检和举报工作全面启动。截至目前,中心和22个检测室对全市__个检测场所进行检测,共对1893个品种采样__个批次,合格率98.74%。对检测出__种91件不合格产品已依法做出下架处理。全部检测数据同步录入吉林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监管平台,使全市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实现网络共享。我市快检站(室)建设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办公软硬件、检测任务量及检测数据报送等项工作,多次得到省市好评。特别是快检制度、快检文书、快检工作牌证的统一配备等工作,成为兄弟县市学习的样本,榆树、德惠食安办先后前来参观学习。

  第四、加强值守、完善应急,规范举报案件处置工作。

  一是加强值守、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通讯及信息渠道24小时畅通。进一步完善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下发到各部门,全市组建了557人的应急队伍,努力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二是规范举报处置工作。开通全市食品安全统一举报专线82312315,以此为平台,全面受理域内食品安全方面的咨询、投诉、举报工作。截至目前,举报中心共受理举报案件1__起,应急案件1起,咨询事件100余起。1__起举报案件查实4起,未属实12起,已经全部结案。同时,“4.09”大案补助申请工作材料,已经上报省里,被省办誉为“教科书”式申报材料,相关审批、核准手续正在进行中。

  第五、强化宣传,积极培训,切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组建48人的信息宣传队伍,打造阳光信息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向省市报送信息300余条,信息报送量居全省前列。

  二是在《新__》、《__日报》、《__晚报》、《省食品安全报》等各级媒体上刊发新闻稿件40余篇。

  三是在__电视台《民情速递》节目中,开设“安全进万家、幸福你我他”专栏,使食品安全宣传工作进入常态化。本专栏的开通,创省内县市食品安全常态化宣传工作先河。

  四是主办了9期《食品安全简报》共印发450余份,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举措、进展、成效等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全市食品安全知识受众率、知晓率。

  五是在年初开展了为期5天的食品安全业务培训班,对全市各乡镇、市场(超市)主办方食品安全负责同志共计__2人进行了培训。这种集中模式的培训得到省办全力支持和认可,无偿派出10多位专家和老师进行现场授课。同时,工商,食药监、畜牧等监管部门先后举办了30多期培训班,分别对执法人员及监管对象1万余人进行了培训。

  六是在__月份以“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安 全宣传月”活动。深入到“机关、社区、学校、企业、村屯”等区域,开展大范围、多角度、全覆盖式宣传;在__月__日到__日连续10个宣传咨询日里,共接受群众咨询达4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二)工作难点

  目前,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一些薄弱环节依然存在,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其主要工作难点体现如下:

  第一、安全监管存在死角。

  一是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畜禽水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点多、面广、任务重,监管力量又相对薄弱,养殖业投入品经销者、畜禽水产品生产者对监管工作相对配合不够。

  二是“低、小、散”问题突出,监管难度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量大面广,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分布散乱,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设备落后陈旧,作业时间、方式随意性大,流动性大,始终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是学校周边及闹市区的小商小贩等临时摊点。这些摊点食品多是家庭小作坊自制,食品成分复杂,无可靠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四是街头大排档。夏季市内夜间街头的烧烤、小吃、大排档十分繁荣,但卫生条件、食品安全必要的设施却很难达到标准要求,更不用说最低线的餐饮具、用具、工具洗消及从业人员健康情况都很难保证,当然业主无证、照经营也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五是农业初产品监管难度大。我市农民自产农产品蔬菜以及大量的外阜蔬菜的农药、化肥的残留,就现有的监管手段很难有效监管,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检测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今年,我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了一部分资源,但没有涉及食品监管整个链条体系。年初成立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及22个快速检测室具备一定的检测功能,但没有检测认证资质,检测数据只能作为初步依据,后续复检需送省市检测机构认定,送检时间长,影响查处的时效性。

  二是检测费用高,一个商品的检测费动辄数百,多则几千,对于县级监管部门很难承受。

  三是商品种类繁多,不能做到全面检测,只能进行重点抽查,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容易遗漏。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和省级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市以下还处于改革的过渡期,维持原有工作体制不变,上下管理体制不配套,工作衔接不顺畅,特别是县级一些涉及职能调整的部门,人心浮动,致使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有懈怠情绪,不利于监管工作深入细化开展。

  二是市、乡、村三级食品监管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办事处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还需强化,人员、设施、经费等保障措施亟待加强。

  三是__市本级食品安全监督举报(快速检测)中心没有机构和人员编制,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根本进不来,目前的公益岗位人员,因岗位性质、工资待遇等原因,缺乏稳定性及长效机制。

  篇9

  2016年,我州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省政府食安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按照《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的要求,不断加强“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程监管,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努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食品行业现状

  食用农产品环节:全州共有农产品生产基地76个,其中蔬菜种植8个、畜禽养殖厂68个;农贸市场29个,种子经营户60个,兽药经营户30个,长期从事畜产品经营户43个,农药经营店74个、化肥经营店37个、饲料经营店30个。

  食品生产环节:全州有在册33家食品生产企业取得42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涉及九类食品品种。全州据不完全统计,有纳入监管的食品加工小作坊465家,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对象共有498户。

  食品流通环节:全州共有食品流通经营户(批发、零售、批发兼零售、超市)4914户,其中乳制品经营户为3353户,其他食品经营户为1561户。有保健食品经营单位118户,其中专卖18户。共有农贸市场37个。

  食品餐饮环节:全州共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2697家,其中大型餐馆8家,中型餐馆140家,小型餐馆1072家,快餐店18家,小吃店1067家,饮品店149家,企事业、机关食堂43个,学校食堂等其他食堂共计200个。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评定2255户。全州共有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8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均办理有工商营业执照,卫生监督部门对其建立了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建档率为100%。

  供水环节:全州共有272户供水单位,其中: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4户;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27户;二次供水单位65户(其中学校二次供水单位24户);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单位176户。

  (二)药品行业现状

  全州有药品批发企业2家,药品零售企业165家,其中,药品零售企业130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5家。各类医疗机构109家,村卫生室265个;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69家,其中批发企业4家,隐形眼镜店6家,药品零售兼营医疗器械企业159家;医疗机构109家,村卫生室265个,2个美沙酮治疗点。有化妆品经营单位204户,其中专卖45户。

  (三)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现状

  全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核定编制309名,其中州局机关38名,州食品药品检验所24名,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47名。公务员编制217名,事业编制75名(包括自控编制33名),工勤编制17名,目前到位275名,其中公务员196名,事业编制57名,工勤编制22名。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1.及时召开会议。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2016年3月3日召开了全州食品药品监管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全面总结2015年工作,研究部署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州委州政府领导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出批示,充分彰显了**州委、州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政治任务得到进一步落实。12月2日召开了州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总结了2016年全州食品安全工作,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保障我州食品安全的工作思路。

  2.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州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对党政“一把手”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州、县、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州、县政府与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监管体制

  1. 各县已挂牌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3县实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市政综合执法部门“四合一”,州府所在地**县实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三合一”。各县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按照“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和“四有两责”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相应责任制度和工作制度,为食品安全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乡村监管的“网底”进一步筑牢。各县普遍将乡镇市场监管所设置为副科级机构,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全州29个乡镇中,许多乡镇已挂牌设立市场监管所,配备了人员、房屋和办公设备,目前仅剩7个乡镇未挂牌设立监管所。村级层面,全州26个乡镇270个行政村,共聘请283名信息员,食品安全监管的“网底”进一步筑牢。除**县外,**县、**县、**县将乡村信息员报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机制。

  (三)充实强化,规范完善工作机制

  1.调整充实州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我州参照《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增加云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成员和职责的通知》(云食安委发〔2016〕6号),调整充实**州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增加州中级人民法院、州人民检察院为州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增加到28个。并根据部门职能职责的调整变化,进一步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2.规范各项工作制度。立足于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修订完善州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联席会议、形势分析、信息报告发布、宣传教育培训、举报投诉处理、联合执法、黑名单管理、督查督办机制、责任追究、专家委员会、工作绩效评估考核等制度,制订下发了州政府食品安全办发文办理流程及职责分工,有效规范了工作运转程序。

  3.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相关要求,及时制定了《**州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并以政府办文件怒政办发〔2016〕52号印发。按照《**州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试点实施方案》,在**、**、**、**4县全面开展试点。同时充分发挥州政府食品安全办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信息报送、联合执法、督查考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突出问题,牵头抓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强化执法,大力开展专项整治

  根据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我州集中开展校园及其周边、食品添加剂、农业投入品、食盐质量安全、农村食品、餐饮具等6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对“四品一械”的日常监管,加大飞行检查力度,认真开展问题疫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专项整治。

  (九)全面覆盖,切实做好食品药品抽检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州完成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7538个样品,合格率为99.66%;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例行抽检4批次112个样品,合格率100%;监督抽查2批次60个样品,合格率100%。专项畜产品监督抽查320个样;分别在**、**县配合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开展马铃薯农残检测2批次共24个样品。动物检疫方面,全州动物定点屠宰场4家,临时屠宰28家,共检疫畜禽44.3827万头(只、羽),其中生猪10.7562万头、牛羊0.4569万、禽33.6264443万羽。全州动物产地检疫58.1405万头(只、羽),其中生猪11.362万头、牛2.8623万头、羊3.0532万只、禽40.86265万羽。

  2.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016年下达我州食品安全国家级监督抽检任务293批次,任务品种包括粮食制品、食用油、肉制品、调味品、饮料、糕点等20大类。经各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样送省级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293批次的抽检任务已全面完成,共有14批次产品不合格。下达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任务200批次。包括粮食制品,食用油、肉制品、调味品、饮料、糕点等18大类。由各县按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分环节组织实施,共完成省抽任务201批次,其中实验室检验检测1批次不合格,为**送检糕点,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超标,不合格率0.497%。共抽检食用农产品960批次,全部完成实验室检验检测。收到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寄来的5批次保健食品,已完成检验,全部合格。

  3.食品风险监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包括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10大类116件,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8大类182件。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6类共计95件460项。卫生疾控部门共完成国家和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393件,其中国家任务食源性致病菌检测8类产品共182件,未检出致病菌;国家任务化学性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检测10类产品共116件,抽检的5件儿童食品类薯片、虾条(虾片)中3件含铝食品添加剂超过国家限值,其余产品无超标;省级任务食源性致病菌检测3类产品共55件,未检出致病菌;省级任务化学性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检测3类产品共40件,无超标样品。生活饮用水监测方面,全州共完成生活饮用水常规指标34项412份水样检测,其中城区饮用水:检测148份,合格51份,不合格97份,合格率34.50%;乡镇饮用水:检测264份水样、合格124份,不合格140份,合格率46.97%。检测结果已经通过“国家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药品和医疗器械抽检监测。共完成药品监督抽检507批,其中1批次不合格。完成3批次化妆品抽检,委托云南同创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验,样品合格。补充完成了2015年度300批次药品快检任务。完成了医疗器械抽验国抽2批,省抽16批。ADR监测共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40份,其中,新的一般的60份,严重的报告8份,一般的72份,全年零死亡报告;收集可疑医疗器械报表15份,收到两家美沙酮门诊上报药物滥用调查表共33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8份,为一般报告,已经录入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十)加强检查,全力保障节日安全

  针对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节日期间食品消费特点,在全州范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消费量大的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旅游景区餐饮店进行风险排查。对存在问题的食品经营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确保群众节日期间食品安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采取事前预先介入,事中驻点监督的方式,顺利完成了“两会”、高考、汪洋副总理视察**等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任务。出动执法人员2634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堂等5683户次,查获各类不合格食品576公斤(不合格的畜禽肉及肉制品130公斤),进行行政处罚3起。

  (十一)强化宣教,努力推进社会共治

  一是加强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全州共培训餐饮从业人员2621人,考试合格2621人,通过率100%。**县于3月28日至4月1日,采取分期、分片、集中培训方式,在各乡镇培训食品从业人员384人次。**县于5月13日在**会堂开展大规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并签订了责任书。**县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班,培训农、畜产品从业人员269人。**县与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了每期5天的2期培训班,共57名一线执法人员进行了质量监管、食品安全、工商管理业务知识轮流培训。二是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科技活动周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咨询台、电视、板报等多种宣传手段全面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共布置展板28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100余份,发放围裙宣传品200余条,接受饮食用药咨询300余人次。三是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州政府食安办于6月13日举办了宣传周启动仪式,州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县政府和有关单位领导、州级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体职工、州级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人参加,时任州政府副秘书长胡学花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6月13日一6月27日,州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卫生计生委、公安局、发改委、教育局、质监局、工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10个部门,依次举办主题日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动员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强化媒体宣传力度。**广播电视台推出新《食品安全法》宣传专栏,以公告形式、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共报道食品药品安全主题报道和新闻23条,公告9条,新《食品安全法》宣传及解读专栏播出2期。**报社整合各类媒体资源,集中做好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其中,**大峡谷网刊登31条,《**报》刊登59条,爱在**微信公众号刊登36条,**大峡谷微信公众号刊登10条。全州在“三下乡”活动、《农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连环画系列故事》(傈僳语与汉语),农民宣讲团等宣讲和演出中,都将食品安全常识融入宣讲、小品、快板中,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三、自查评分情况

  州食安办对照《2016年食品药品安全情况指标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查。通过自查,我州2016年食品药品安全自查评分为100分,加分3分,合计总分为103分。

  具体自查项目及评分情况如下:

  第一项组织协调赋分20分,自查评分20分。我州在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食品药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明确要求,州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度2016年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专门文件部署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并组强实施。

  第二项保障措施赋分10分,自查评分10分。州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及重点工作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第三项建立完善制度,提升监管水平赋分15分,自查评分15分。一是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食用农产 品的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二是建立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诚信体系等制度,建立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责任约谈制度并落实了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三是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项深化治理整顿赋分20分,自查评分得分20分。2016年开展了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有方案、有落实、有总结。

  第五项完善应急体系赋分15分,自查评分得15分。2016年制定和完善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组建相应的食经品安全应急队伍配备专业的应急 装备,并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进行了四级应急演练。

  第六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赋分20分,自查评分得20分。一是按时完成国家级、省级食品、药品安全抽检监测;二是开展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三是建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四是推行食品、药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五是加强药品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六是监督、指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执行药品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七是推行新修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规范》和《化妆品生产许可检查要点》。

  第七项创新工作为加分项,自查评分得3分。2016年我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分别受到省部级通报表扬1次、受到厅局级通报表扬、奖励4次。(文件号:云办通[2015]53号、云教保[2016]11号、云食药监人[2017]12号、怒办通[2017]3号、怒委[2016]170号)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食品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力量薄弱。频繁调整的机构改革,“三合一”、“四合一”的职能叠加,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流失严重,造成专业监管力量被“稀释”,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较为突出。乡镇监管所组建进展缓慢,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设备装备不到位,食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及时打通,导致“网底”不牢,广大农村存在监管盲区。

  (二)执法保障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工作经费匮乏,执法装备差,检验检测能力不足,针对食用农产品、肉食品、上市食品、假劣药品器械的检测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监管业务需要。

  (三)产业基础薄弱。食品产业发展滞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小餐饮、小作坊、小摊点在食品行业的占比偏高, “小、散、乱、差”的问题突出。无证学校食堂、农村自办宴席、小作坊难以监管;乡镇无定点屠宰,农村肉食品安全隐患突出。

  (四)主体意识薄弱。部分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淡薄,主体责任缺失,诚信体系尚未从根本上建立。广大农村群众不具备识假辩假能力,加之地处边疆民族地区,输入型安全隐患和少数民族饮食传统隐患同时存在。

  五、2017年工作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州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督促各县加快乡镇监管所挂牌并入轨运行,做到“四有两责”,在村级配备兼职协管员,真正解决食品药品监管“短腿”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队伍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实行全员执法,综合执法。

  (二)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食安办统筹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行刑衔接、隐患排查、事故处置、宣传教育、打击犯罪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提高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一致性。

  (三)继续抓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抓住学校食堂、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加工小作坊、教堂等聚餐场所这些高风险点,针对性地对全州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重点品种,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坚持重典治乱、重拳出击,加大稽查办案力度。从投诉举报、飞行检查、监督抽检等方面发现违法线索,扩大案源,深挖细追,严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确保辖区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四)健全社会共治的制度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健全投诉举报体系,畅通公众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支持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调动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重点宣传贯彻好新《食品安全法》和《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报道宣传全州食品安全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努力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六)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责任,按照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原则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救援机制,建设一支事故应急快速处置队伍,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件。

  (七)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推动建立协调一致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系统,完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信用档案,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信用评价,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六、对2017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的建议

  篇10

  关键词: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9}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食品   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