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说 | 曾海玲校长:“真实”是打开写作世界的金钥匙[日常分享知识点怎么写好]

现在一说到写作文,学生们就会戴上“痛苦面具”。而且不光是学生怕写作文,就连许多老师、家长也害怕教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近日,深圳市福田区福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中小学写作专业委员会理事,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年度教师曾海玲做客宝安图书馆“师者说”,以《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和乐趣》为题开展讲座,手把手指导家长学会真正的作文辅导过程,让家长不再为教作文而犯难。曾海玲校长有30年的语...

  

  现在一说到写作文,学生们就会戴上“痛苦面具”。而且不光是学生怕写作文,就连许多老师、家长也害怕教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福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中小学写作专业委员会理事,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年度教师曾海玲做客宝安图书馆“师者说”,以《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和乐趣》为题开展讲座,手把手指导家长学会真正的作文辅导过程,让家长不再为教作文而犯难。

  曾海玲校长有3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14年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在写作教学上颇有心得。她直面“痛苦写作”的问题,深挖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以自己的写作课为例,分享了许多指导孩子写作的具体策略。什么才是真实的、有效的写作教学?如何才能把一篇作文写好并且不再害怕所有类型的作文?答案就在曾海玲校长的分享中。

  本季“师者说”活动由教育大事协办,大事君特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相信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从曾校长的讲座中受益!

  以下内容整理自曾海玲校长的讲座:

  

  为什么孩子总写不出作文?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写作课程的起步阶段,老师会让小朋友们开始试着写童话、写日记、写风景、写人、写事等等。小朋友们刚开始接触写作,可能会觉得比较困难,想写好却总是写不出来。原因在哪里呢?

  
曾海玲校长

  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与实践经验,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内容

  写作教学的内容往往拘泥于教材本身,脱离学生生活,脱离交际需要。学生基本上是以一种脱离交际情境的方式在进行写作,或者是处在一个为写作而创设的虚假情境中进行写作,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写作是为写作而写作。学生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完成家长的任务、完成作业与考试的任务而写作,并不是自己本身想写作。

  二、课程实施

  我国著名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先生曾说过:“我国中小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日常教学基本就是‘你写吧’这样的写作活动。”大家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感到奇怪,我们不是经常布置作文作业吗?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如何教孩子写作的。例如,写难忘的一件事。家长朋友们可能会和孩子解释一下“难忘”是什么意思,让孩子回忆一下有什么难忘的事情,之后便会让他动笔写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效的,并没有真正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写作,不会写的孩子还是不会写。

  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知识、重技巧,忽视真正的课堂生成,忽视支架的有效搭建,忽视习得的基本规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会教导学生多用一些修辞手法,传授写作要点,比如要写出人物性格等,但也很少有老师带着学生真正经历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很多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开头,怎样描写过程,如何一步步写作。

  三、课程评价

  传统的写作评价以教师写评语为主要方式,评价的标准比较模糊、随意,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评语经常被学生忽视,难以发挥有效的引导意义。比如说,有些老师会批“内容具体有条理、语句生动”这样的评语,但是学生看到这样模糊的评语后并无情感上的触动,也看不到自己进步和提升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便缺乏写作的兴趣和持续的内动力。

  

  “三化”帮助孩子爱上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用以下这“三化”来解决上述问题:情境化、任务化、游戏化。

  情境化。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将教材中零散的写作训练点通过一个大的情境进行整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

  任务化。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将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中心的“教的过程”变成基于真实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以生成、习得为目的的“学的过程”。

  游戏化。解决“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运用游戏化思维原理,建立“习作圈”,把单一主体评价变成多元主体评价,强调参与的过程,强调及时评价,强化习得的喜悦,解决缺乏内动力的问题。游戏化思维并不是指我们要做游戏,而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文、评价作文、发表作文中感受到如同玩游戏一样的获得感、喜悦感。

  

  何为真实的写作教学?

  我将以我的一节习作课《鼹鼠与雪人》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实践上述理论的。

  

  这是一节童话写作课,目的是让孩子们编写一则童话故事《鼹鼠和雪人》,落实观察与想象两大写作要素。在素材的选择上,我并没有选择教材上的内容,而是选择了无声动画片《鼹鼠与雪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儿童作品,之后又改编为了动画片。对于孩子们来说,童话和动画片的魅力不言而喻。因此,我选择这一素材完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

  有人或许会提问:“校长,你这样符合国家教材的规定吗?”新课程标准以育人为导向,更加强调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人的未来发展,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激发、过程体验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正是因为新课标的要求,我才只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素材,因为我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不是灌输知识。因此,基于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紧扣新课程相关标准,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让写作成为孩子的需要和乐趣。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会写作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主张走向真实的写作教学,强调六个“真实”:真实的写作目标、真实的写作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引领过程、真实的生成过程、真实的评价过程。

  

  真实的写作教学和传统的“为写而写、为教而教”的写作教学不同,它更加强调写作行为的真实,强调学的过程,强调从不会到会。

  我从《鼹鼠与雪人》的动画片中截取了四个片段,组成了四个小情境,分别是:交朋友、救朋友、告别朋友、想念朋友,用这四个小情境组成了一个大的故事情境从而展开教学,让学生们每看完一段动画便完成一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具体的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让学生逐渐从不会到会。

  当学生看完四段动画片,做完了四个任务,将内容串起来,作文便写完了,并且学会了观察与想象两大学习要素,明白了珍惜朋友友情的道理。这样的一节课才是完整的、有效的。回顾这节课,我是如何实现让孩子们轻松写作的?

  素材贴近学生生活

  我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素材令学生们印象深刻。如果我们想写好作文,一定不能写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内容,不要去编作文,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真实写作。学生们之所以会觉得这篇作文不难,因为他们和我一起看了动画片,他们对这个素材不陌生,并且有真情实感、有体验、有观察。

  运用一些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一些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我在课堂上使用了计时工具。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我在大屏幕上设置了一个两分钟的计时器。我知道孩子们两分钟写不完,如果孩子没写完,我会提醒他们抓紧时间,再给孩子一分钟的时间。计时器会让孩子有一种紧迫感,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养成他们写作时抓紧时间的好习惯。家长辅导孩子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利用课堂评价激励孩子成长

  首先,要及时评价。在我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非常快乐。因为只要孩子敢举手发言,哪怕他只回答了一点内容或者答不出来,我都会及时地表扬鼓励他。在家里,家长也要多多鼓励与称赞孩子,正面激励他的成长。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他可能就会对写作失去兴趣。

  其次,要多元评价。孩子在完成作品后,可以多读给同学、家长听,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又可以在交流和交际中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最后,尝试发表作品,将提交作业变成发表作品。建立习作圈,让作品在习作圈中广泛传播,让学生不断收获来自多方面的肯定和激励,以强化和进一步激发参与的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如何写好所有类型的作文?

  上述只是一节课的例子,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写好所有的作文吗?如果想要让孩子不害怕任何类型的作文,则需要系统进阶。

  首先,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还有一些统筹优化空间。

  1. 加强同一单元内容的关联性

  目前的教材以不同的人文性主题进行编排,这个单元主题是风景,那么就要求学生写风景;下个单元主题是母爱,就要求孩子写母爱。同一单元的内容只有人文性主题关联,难以将写作的逻辑、表达、思维进行系统化训练与发展。

  2. 统整同一主题知识点

  比如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年都有写人的作文。但可能三年级时,老师就曾告诉过学生,人物写作要写人的外貌、个性、动作、语言、心理、品质,但四年级、五年级的老师又重新“炒剩饭”。知识点分散难以体现不同老师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写作的整体学习,不符合学习的规律。

  因此,我们提出系统进阶这一概念。我们在现有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内容进行再编排,以项目化写作的方式将知识点建构出来,让学生对整合后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整体的记忆、整体的习得、整体的迁移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这样的学习才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获得感也才会更强。

  

  我们每学期只做一件事,从一到六年级,每学期找一个主题。在每个主题下,我又分为了8个项目。以三年级的童话习作为例,我设计了以下8个项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每个项目化的学习中学会一个知识。当学生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便会感到更轻松,而且每一个主题都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在项目化学习之下,再通过导引、积累、练笔、评改和拓展这5个模块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同步提升。

  

  导引。导引是明确孩子学习的目标,告诉孩子在这一刻我们要学习什么?怎样学好?

  积累。在引入后,选择几篇文章让孩子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这是一种内化语言的过程。

  练笔。练笔的过程就是上述提到过的真实性写作的过程,慢慢带领孩子写出一篇文章。

  评改。将每一篇文章评价的标准告诉孩子,先让他自我评价,然后他还可以找同学、老师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如果想学会真正的语言评价,老师可以先写一段评价,然后让学生自己也写下一段自我评价。

  拓展。比如在学习童话主题时,还要多多拓展课外有关于童话的知识,了解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孩子在拓展知识后,会对童话题材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日后也不会觉得这个题材陌生而困难。

  以上只是童话写作的案例,其实每个主题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一步步,带领孩子系统化进行写作训练,他就能爱上写作,高效地掌握小学写作的必备技能。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曾海玲校长现场向家长赠书

  

  提问互动环节

  问:之前孩子总写不好作文,我们就经常给他看一些优秀范文和名家作品。现在孩子能写出作文了,但总是在模仿范文,总写假话、大话、空话或者套话,不会自我创作,如何才能让孩子走出模仿的怪圈?

  曾海玲:我认为直接给孩子买作文书是一种比较功利的做法,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根据我的了解,市面上很多的作文书质量都不是特别高,很多都是千篇一律、“套路满满”,并没有基于真情实感来写作。如果孩子只读别人的套话,只学别人的套路,长此以往肯定也会被“套住”,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所以,如果真的想写好作文,一定要真正地去经历、去实践,实实在在经历由做到写的实践过程,方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问:有人说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多感受生活,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写作。但我家孩子每次出去游玩时玩得可带劲,但回来以后让他写个游记,却总是写成流水账,内容不生动,文字也不优美,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

  曾海玲:我首先非常赞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带孩子出去体验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增加他对于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光有感悟还不够,这些还只是一个个散落的点,如何将这些散落的内容变成作文,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他无法将散落的点串起来,文章也会像一盘散沙。第二,多阅读。我们只有多阅读,在书本中多积累语言,才能让我们的文章生动起来。

  问:孩子读的书在写作时并不一定能用的上,我们是要给孩子读针对性的书籍,还是可能多让孩子读不同种类的书?

  曾海玲:我觉得在阅读方面不要太功利化。如果所有的阅读都是服务于写作的话,我们也恨难找到相应的素材。其次,孩子读到的内容可能对当下的写作没有帮助,但也能让他在其他方面受到启迪,让他在潜移默化里积累不同的知识与语言,这些都是有益的。

  问:孩子阅读后,是不是一定要做“阅读卡“,整理阅读所得?

  曾海玲:千万不要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如果把阅读变成了孩子的负担,那这件事一定做不远。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你今天读完书以后,还要做“阅读卡”,你还想读吗?阅读这件事越轻松越好。有些学校可能会布置这样的任务,不可否认的是,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孩子自觉性较差,便需要一定的督促。但是如果你家孩子已经很爱阅读了,那我觉得可以适当放松对孩子做“阅读卡”的要求,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孩子多阅读,而不是把“阅读卡”做好,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问:如果孩子已经很爱阅读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曾海玲:首先,可以选择对他而言有一点难度的书。第二,和他一起阅读,全家人共读一本书。如果孩子总读比较小儿科的书,那对他没有多大提升。当孩子读到稍微有一点挑战的书时,他可能会有点读不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和他一起探讨,可以在茶余饭后开展一些活动,共同交流读书感想,或者举行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带着孩子一起阅读。

  问:我是一名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想不到合适的素材。有时候就算想到了合适的素材,也总是达不到老师要求的字数,最后总在凑字数,我可以怎么做?

  曾海玲: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熟悉自己的选材,选材一定要是你经历过的,对其非常有感触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素材,可能是因为你不太爱出门。比如说,我的生活非常单调,每天都只是上学、读书、回家,如果在业余时间,我没有丰富的活动,没有丰富的社会体验,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真的缺失素材。我们要尽可能地走出去,不要做小书虫。很多人会发现写作时最擅长写的,就是做过的事。杜撰的、虚假的内容一定是写不好的,如果写自己真实经历过的、感触特别深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再也不存在凑字数这种现象,你会觉得“下笔如有神”。

  

  

  曾海玲校长的推荐书目

  《柳林风声》

  作者:(英)格雷厄姆著 任溶溶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日)黑柳彻子著 (日)岩崎千弘图 赵玉皎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长袜子皮皮》

  作者:(瑞典)林格伦著 (瑞典)尼曼绘 李之义译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草房子》

  作者:曹文轩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文根据曾海玲校长讲座整理,内容有删节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整理、编辑:小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写作   孩子   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