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各民主党派大会发言[如何分享美容知识产权问题]

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推进禅城社会管理创新民革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管理的重点在社区,关键在自治。社区自治组织是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的,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组织。主要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

  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推进禅城社会管理创新

  民革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管理的重点在社区,关键在自治。社区自治组织是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的,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组织。主要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区自治组织正是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管理基础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社区正成为当前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不可否认,作为佛山市的核心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禅城有着良好的社区建设基础。目前,全区有88个社区居委会,有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约950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社区居委会在城市基层社区建设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自治是法律赋予城市居民的一项权利,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已成为当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大势所趋。但目前社区自治的实际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社区自治体系尚未成熟,社区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自治功能弱化。社区自治组织本应有较强的独立性,但随着我区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城市工作重心下移,各种名目的“工作”下放到社区,社区居委会原有的自治组织功能正不断弱化甚至消失,转而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行政性的工作和任务,其自治功能的培育和服务职能的发挥都受到制约,存在行政化倾向。

  其二,资源保障乏力。社区运作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没有独立的经费来源。居委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多,尽管政府在社区建设上加大了财政保障力度,但仍不能满足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社区自治所需的工作用房等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总体上看,社区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整合度不高,影响着社区自治管理功能的发挥。

  其三,自治能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政府赋予社区的职权过小,权责不相称,致使社区管理陷于“什么都要管,什么都难管好”的境地;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社区还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价值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社区自治事务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同,社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合力。此外,社区民间组织发育也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效承担群众所需的社会服务职能。

  其四,自治意识薄弱。居民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原因,社区居民和单位的自治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薄弱,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意识不足,职责履行不到位。

  其五,制度规范缺失。由于现行法规贯彻不到位及其相对滞后性,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缺乏有力的制度保证,处于一种虚化状态。居委会与镇、街道办事处之间的指导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一些新兴的社区社会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等,与镇街和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缺少法律上的规范;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也很难取得合法地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协调的社区管理机制的形成。

  针对目前禅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现状,我们建议:

  (一)理顺政社关系,回归居民自治。作为区一级政府,在社区发展上应当承担主导责任,并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指导、规范、监督、组织社区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尊重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力,不断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积极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条件,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领导到指导的转变,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范社区的自治行为。从包办到重心下移的转变,把技术性、服务性、社会性的事务剥离给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服务机构。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政府指导社区要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履行自治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理顺各类社区组织关系,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二是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明确规定社区所应承担的工作范围。凡属于职能部门、镇街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委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二)创新投入机制,落实自治资源。要建立社区居委会独立的财务制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由财政出资设立社区建设基金,为社区自治与服务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政府分派社区职责范围以外的事务,应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划拨项目补贴,并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实行无偿提供场地、设施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确保社区基础设施尽快配套到位。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募集奖励机制,鼓励社会捐助,调动共建单位、辖区单位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原则,采取“财政拨付、费随事转、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管理资金。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兴办经营项目,取得经济收益,即以有偿服务涵养无偿服务,使社区服务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社区服务基金,对社区内的工商业按照一定比例征收社区服务基金;针对公共服务受益的地域性和特殊性,整合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场所、设施等资源,统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逐步形成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良性机制。四是强化社区经费监管。纳入专账管理并定期公示,促使其在法律规则框架内充分发挥作用。

  (三)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自治功能。社区自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健全社区自我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社区民主议事规则和程序,实现居民自治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相互制衡。探索建立社区事务联席会议或社区事务理事会等协调共建机制,形成“议事(社区事务联席会议)—决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执行(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监督(社区监督委员会)”的社区自治体系,让居民在实际社区事务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驾马车”,实行“议行分设”。社区居委负责代表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并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监督;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镇、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政府各项行政性事务的落实和推行。“三驾马车”人员交叉任职,分工不分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两翼,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三是针对社区居住人口结构特点,采取分类管理服务方式。借鉴推广建立楼、栋长制度和自治管理小组、成立出租屋主联合会、探索业主大会(业委会)法人化、秘书专职化等模式,吸纳各类群体代表共同参与管理,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民意表达功能,形成社区多元共治格局。四是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尊重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的主体地位,简化社会组织的审批手续,成立民间组织管理服务中心,给予政策扶持,依法实施管理,为民间组织开辟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形成民间组织发展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格局。

  (四)提高参与意识,完善参与机制。首先,应激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一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育居民社区意识,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活动,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二要开展多层次的活动,为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场所,塑造社区共同价值观,增强全体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三要发挥好社区领袖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发掘培养一批社区自治带头人。四要坚持社区需求本位原则,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应加强居民参与机制改革。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与居民以及辖区单位的联系、服务、沟通、监督、党建等机制;健全社区居委会选举制度,实行走访居民制度、临时扩大会议制度及居民报名列席旁听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建立社区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票决制度,推行居委会工作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鼓励社区成员监督居委会的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制度,通过设置群众工作站,开通专线投诉电话,拓宽社区媒体、互联网络、移动设备等沟通渠道,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居民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责任和激励机制,规定有能力的居民每年义务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限,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及替代办法,以推动居民参与向制度化发展。再则,要丰富社区工作载体。畅通网络民意空间,搭建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对话平台,实现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构建起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工青妇以及残联、老龄委等组织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镇街“两代表一委员”民意联络工作机制引进社区,定期收集舆情、通报情况。

  (五)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督约束。社区应当依据社区居民自治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加强社区各项制度建设,使社区居民自治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首先,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建设。从长远来看,要使居民保持参与社区自治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依据有关法规、政策,通过民主程序和法定程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制定并完善社区居民代表选举制度、居民代表大会制度、事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规章制度,尽快出台关于社区自治工作的指导细则,规范社区内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社区自治管理。其次,建立社区自治监督约束机制。明确社区建设工作目标,把社区建设列入镇街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建立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以使居民民主监督组织化、常态化;对于各级单位组织实施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评议和监督制度,由居民提出建议和批评,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实施听证评估,尽量减少矛盾发生,不断提高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制定和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和考评方法,加强对自治组织的监督考核。

  (六)创新运作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社区自治,服务为先。要围绕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形成面向社区全方位的便民、为民、利民的社会服务体系。一要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二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网点的规划建设。认真落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1号),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社区服务设施网络覆盖,提高社区服务设施使用效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对社区居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全覆盖,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多样化,建立行政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互联互补的社区服务供给方式。三是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走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路子;逐步建立起多功能、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承接政府公共管理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直接面向社区居民,以“菜单”形式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并实行一站式办结;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的商业连锁化运作方式,提供场地和政策优惠,引进名牌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业化进程。要选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骨干队伍,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社工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设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职业类别,进行资格认证,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五是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动员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制定激励办法和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志愿者组织。

  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而不断进步,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基础深入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走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片新天地!

  加快培育技能人才  促进产城人融合 

  民盟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2013年下半年,禅西新城城市规划设计、佛山季华商务带产业功能概念性规划相继获得通过,禅西新城提出建设国际化产业制造中心、国际化产业服务中心以及国际化文化旅游商业中心三大产业中心的概念。今年1月,禅城、南海、三水在狮山镇签订产城人融合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佛山高新区加速发展。这都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然而,我们培育技能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培育的人才质量还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无法支撑“国际化产业制造中心”的战略目标。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或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高技能型人才是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没有一流的技能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加快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提升我区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区人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技能型人才的处境堪忧

  (一)社会对技能人才认识仍有偏差

  技能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脑子里“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这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地学生更愿意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即使选择了职业教育,毕业后也往往不愿意去生产一线。本地劳动力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参加技能培训和从事技能类工作。技能鉴定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二)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要求不相适应

  本地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过少。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约40%。我市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4.36%,约6.88万人,一些新型服务业的技能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禅城的陶瓷、针织、光电等制造业虽有较强的产业优势,汽车维护、家居设计、健康服务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这些行业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也与企业的层次与要求不相适应,还没到毕业季,就有一汽集团、国星光电、佛山传媒集团等一些大型单位到职业学校要人,一些制造业企业、金融、物流等大型企业都在为来年的用工着急,缺工相当严重。

  (三)人才培养思想落后,教育资源缺乏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们有些学校尽管也提出了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但由于各种原因,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区区域内无一所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不足,这与中心城区建设国际化产业制造中心的目标不相称。同时,仅靠政府投入,使得高技能教育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更新无法满足高技能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受公办体制的约束,往往要根据学校教师的专业配置情况开设专业,这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本地产业升级的需求。教师定期进修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参与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专业课教师较少,只能纸上谈兵,造成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脱节。

  二、高效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应与本地产业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市长刘悦伦曾就职业教育问题谈到:“广东省提出的‘打造我国南方重要职教基地’的战略,加上佛山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倒逼我们必须加快职教改革发展步伐”。职业学校应开设与我区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我区产业升级过程中,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与新的产业链相衔接。一个完整的产业需要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配套,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有相应的专业群。我区的产业调整中所引进的新的产业,应成为指导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如发展物流产业,就应配套好信息、运输、配送、仓储等专业组成的专业群。

  学习和引进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积极利用佛山市重点发展的禅西新城的机会,寻求与德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技能教育方面的合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职业技术教育,既将其先进技术引进来,又将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引进来,为产业培养优秀的工人,使职业技能教育成为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应与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突破体制约束,提升技能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拓展选聘专业教师的渠道,制定政策让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最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教师。过去一个八级技工可以与大学教授的待遇相当,现在的高级技师也完全可以享受高级教师的待遇。

  对职业学校可以采取灵活编制的办法。政府制定原则框架和考评机制,给学校培养经费,不给编制,让学校自己有权去聘请新兴行业(专业)及传统产业中特别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特聘专业教师。政府还可以做红娘,联系行业协会或商会等向职业学校推荐有经验的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特聘专业教师,采用包括师徒培养模式在内的方式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样,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了产业的变化,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政府也不用为增加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发愁,实现多赢。

  多渠道建设实训基地。进一步争取多方资金支持,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委也正在研究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配套政策,国家每年有100亿专项竞争性资金用于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广东省在创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建设中也加大了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扶持力度。我区可进一步研究国家扶持政策,寻找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寻找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帮助职校获得国家及省的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校通过派师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得在最先进设备上实操的机会,地方则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获得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推动本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技能人才评价应与构筑技能人才上升渠道相适应

  充分发挥劳动技能鉴定的作用。目前,有关部门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已经有了涵盖较广的技能鉴定项目,在职业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但也存在题库陈旧、通用性不强等问题,如:汽车漆工只考理论,没有实操;计算机证书仍考WIN98的操作;汽车修理工仍考大东风等,这都导致了拿到技能证书的劳动者离企业实际需求太远,持证者未必能熟练上岗。劳动技能鉴定的作用因此大打折扣。建议加快技能考试的题库更新,注重实操的考核,成立有技能专家参与的审查组,定期对职业鉴定的题库及实操内容进行审查,在职业鉴定上下功夫,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建立人社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联动机制,人社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教育部门负责培育职业技术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技能评价工作;人社、安监、质监等部门加强联动,逐步解决相同或相近职业(工种)多部门重复培训、考核、发证问题。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鼓励商会或行业协会参与开展技能评价,探索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为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认定探索新途径。

  (四)舆论氛围应与技能人才发展趋势相适应

  随着产业升级,技能人才地位将不断提升,宣传部门要与教育、人社等部门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不少例子值得我们大力宣扬。技能教育已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如华材职中的毕业生去年直接与省长对话,华材职中就业率近几年都保持在98%以上,每年升学人数都保持在500人左右,2014年,该校已有400人已确定可以通过“3+2”中高职衔接渠道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对应专业。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后,5年就可完成大专学习,比普通高中节省一年时间。事实上,多数经过普通高中考上大专的学生,都要与这些中职生在同一个班学习,而尽管中职生比普高生少学习一年,但因他们在职高已学习了专业技能,反而比普高生动手能力更强,工作上更具优势。国家正在构建完善的职教体系,将有1000所普通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高职毕业生已经可以有相应的本科甚至研究生专业,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技能教育与普通教育已经融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进修将有更畅通的渠道。

  各种媒体要有针对性地大力宣传,引导老百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比武活动。进一步推动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承担全国性、跨区域的技能大赛,扩大影响力。在现有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基础上,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宣传奖励力度,建议每年分别评选10家“培养高技能人才先进单位”和“聘用高技能人才先进单位”,对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员工参加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聘用高技能人才等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并在企业年检、资质认定等方面给予便利优惠。

  禅城的产业升级离不开技能人才,作为中心城区,相信禅城在技能人才的培育上能为禅城产业发展和升级培育更多的产业人才,在人才储备上能为禅城的制造业服务基地的定位增加砝码,使禅城成为现代产业服务基地,成为真正的人才强中心,实现产城人的真正融合。

  重视区域品牌建设  助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

  民建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我区具有良好产业集群基础,通过集体商标、“国字号名镇”等形式,可以有效整合区域的品牌资源,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减少区域内无序竞争,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品牌也是城市的一张经济名片,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区于去年正式出台了《佛山市禅城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13-2020)》,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都是以项目为纽带,建平台、引团队、提产业、强企业为主要思路,铺开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用创新驱动禅城未来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系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其中创新支撑和品牌带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忽略后者。

  一、我区的区域品牌现状与不足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区共有注册商标21001件,拥有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2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65件,张槎针织、佛山陶瓷和澜石不锈钢等3件集体商标获准注册,石湾公仔证明商标也已成功注册并且推广使用,首批14件27个类别的禅城公共资源商标已获准注册。

  在现有的产业集群中,陶瓷行业是我区最有优势的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件,“广东著名商标”18件;拥有国家工艺美术师9人,国家陶瓷艺术大师11人,国家陶瓷设计大师1人。佛山陶瓷产值占据全国的60%,全球的30%。而佛山陶瓷主要集中在我区的石湾和南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山陶瓷也就是禅城陶瓷,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同时,我区石湾镇街道原澜石镇是广东省不锈钢专业镇和“中国不锈钢名镇”,张槎街道是“中国针织名镇”,祖庙街道原环市镇是“中国童装名镇”。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区的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陶瓷、针织、不锈钢、童装等传统优势行业。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的区域品牌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

  1.行业分布不平衡

  我区的最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还是佛山陶瓷集体商标,在我区的24件驰名商标中,陶瓷行业就超过一半,而不锈钢、针织、童装等传统优势行业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但是还比较缺乏著名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不是很明显,迄今尚没有一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数量也不多,与这些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明显不符。而在我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还没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2.区域内产品同质化严重, 存在过度竞争

  在上述产业集群中,部分企业目前存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数目众多的企业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内高度集中,产品的同质化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有限的市场容量,企业往往以打价格战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一些企业利润低下,还有一些企业偷工减料、生产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来降低生产成本,严重损坏了区域品牌的形象。

  3.统一推介力度不足

  目前缺乏比较系统的区域品牌VI设计,在区域品牌策划、广告、推广、营销等方面投入不够,尚未达到区域品牌聚合效应的最大化,实现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聚、高新技术和招商引资的长期平台。

  4.对区域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由于我区的区域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部分外地企业利用区域品牌的良好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致使一些区域品牌的使用者鱼龙混杂,产品质量下降,区域品牌形象遭到破坏,广大消费者对这些本来享有很高声誉的商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其结果将会导致区域品牌的淡化。比如在全国多个陶瓷产区,部分企业均在产品外包装上打上“佛山陶瓷”字样进行销售,由于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现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影响到消费者对佛山陶瓷区域品牌的信心。

  二、加强我区区域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 具体负责区域品牌战略实施工作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是一种共生关系,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这种公共属性对企业品牌成长和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由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组织区域品牌建设,在规模、权威性和说服力上都要超过由企业单独进行的营销活动,会使该地区的区域品牌发展在速度和持续性上,远远胜于其他依赖市场自发形成的区域品牌。因此政府应将建设区域品牌放在战略的高度,组建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工作,包括制定区域品牌的整体规划、扶持政策、区域品牌识别系统(VI)、区域品牌的整合以及区域品牌的营销等多种形式,提高区域品牌竞争力。

  (二)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辅导的模式,互相配合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作用体现为引导和扶持。首先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搭造畅通的物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其次是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此外,政府还应该对企业建设区域品牌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协助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产品的质量、服务标准, 并监督执行,推动企业技术工艺的革新,倡导区域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的创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

  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积极维护和发展区域品牌,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获取长远利益。大小企业应转变竞争和合作理念,在分工协作中获得利益。而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性服务机构,主要发挥约束和凝聚作用,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加盟企业的生产规模收取一定费用,用于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培养。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辅导的模式有效地建立起一个区域品牌的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的系统。

  (三)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创建名牌,共同塑造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得益彰的关系,必须要有一大批企业通过创建名牌,才能真正确立整个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没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品牌的强大支撑,就不可能有名副其实的区域品牌。企业应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增强品牌意识,形成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加快从无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从有品牌向知名品牌提升,从小企业品牌向大企业品牌发展。名牌效应可以推广区域形象,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资源以及投资,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提高区域品牌的产品质量和信誉

  信誉和质量是区域品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而良好的信誉更能维持品牌形象,获得顾客的认知和信任。可以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制订行业标准,通过质量认证来执行,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建立良好的行业发展秩序,保证区域品牌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五)加大区域品牌的推介力度

  政府部门要依托本地特殊的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对区域品牌内涵的开发,挖掘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将区域品牌的宣传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当中。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展销会、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宣传区域品牌、产品产地,提升知名度,创造需求,传递信息;集群组团联合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会展,或是引进展会;兴建展览、展示中心、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

  (六)加大区域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既要充分保护业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信誉好的企业, 也要将不讲信誉、不按商业规则办事的企业剔除在外, 让区域品牌健康发展。对使用区域品牌标志的企业, 应加强对其管理能力、设计水平、环境条件、生产工艺、产品标准、检测能力、质量管理制度、包装等各方面的审查。只有检验合格,才能获准使用。获得区域品牌使用许可的企业, 应在其产品的相应位置和外包装上,标注统一制定的区域品牌标志使用许可证编号,并加贴准入标志,让消费者通过区域品牌的识别系统放心消费。对于仿冒假冒区域品牌的行为,要联合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处。涉及到跨地域的侵权行为,可以提请上一级政府进行协调或者联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

  (七)妥善处理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品牌保护的关系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企业外迁,部分产业的载体已经不存在了或不占优势了,区域品牌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也会形成新的区域品牌。对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取得的区域品牌,要注意传承保护和品牌输出。要妥善处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品牌保护的关系,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区域品牌,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突出主题特色  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综合体

     

    民进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集合体。近年来,城市综合体席卷大江南北,不仅落户一线城市,还在二三线城市拔地而起,中国大城市的商业地产已步入了城市综合体的时代。

  近十年来,佛山商业地产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城市综合体数量迅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领先于国内大部份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佛山目前在建或者将建的城市综合体数量超过了40个,其中佛山新城4个,禅城区16个,南海区15个,顺德区7个,三水区2个,高明区1个。数量激增的综合体,与之相关的基建项目遍地开花,已经成为佛山城市发展,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城市综合体在佛山的落户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1.部分商业广场人气欠佳

  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零售业有所回落的环境下,零售商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城市综合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当前购物形式正发生着迅速的改变,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的比例日益增加,实体的零售业务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在这种背景下,综合体定位缺乏全局意识,甚至存在恶性竞争,一些竞争力相对低下的综合体商业广场难以聚集周边人气。

  2.对老城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

  佛山在建或营运中的城市综合体,为数不少是旧改项目。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兴建,伴随的是对大量旧有建筑民居的清拆,在城市综合体的兴建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旧城原有风貌,方便市民与保护好古镇的历史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3.城市综合体趋于同质化

  传统建筑群承载了本土历史文化,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特色。但现代的城市综合体,则历史底蕴相对欠缺,设计基本沿用近似的模式。开发商在开发城市综合体的时候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时有出现。“千店一面,千城一面”是目前城市综合体发展弊病。更普遍的是,重视外观,轻视内涵,建筑内部的动线、空间、停车场,以及配套服务,都往往忽略了。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目前佛山的城市综合体大部分都是酒店、公寓、写字楼、百货、住宅的组合方式,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建议

  佛山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构建了“广佛都市圈”,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多消费能力强,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众多的城市综合体或综合体群,则扮演着重要角色,带动整个佛山的城市发展。因此,更应该正视城市综合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同质化的问题。在城市升级的进程中,为使城市综合体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避免恶性竞争,跳出单纯“商务”范围的概念,除了商业购物、住宅、写字楼,还可以开发以特色的功能、服务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尝试实现区域内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化划分,放弃导致同质化的“大而全”观念,引导发展商因应自身优势、市民需求以及政府发展政策等因素,设定主题功能,使区域内的综合体形成优势、资源的互补,达到加倍吸引客人的效果。在各地城市综合体同质化严重的大潮下,要突围而出,就要建设主题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综合体,以此提高佛山的经济、文化地位,打响文化品牌。对于主题特色的设定,提出如下建议:

  1.儿童主题乐园

  目前,城市中的休憩娱乐场所普遍贫乏,以往的乐园和游乐场大多变成大型商住中心。环顾整个珠江三角洲,难以找到具有主题公园性质的大型儿童游乐场所,因此,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和海洋公园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带同子女前往的内地游客。

  为此建议把城市中的乐园、游乐场溶合到综合体中,构建大型主题乐园。例如儿童乐园、机动游戏游乐园、影视娱乐城、动漫娱乐城、玩具天地等,同时,设置体育、外语、书画、音乐等各式的儿童课外培训中心以及补习课堂,寓教育于娱乐,主题乐园综合体中除了设置完善的饮食商住配套,还设置与教育、升学有关的配套服务。通过建立在内地邻近城市中独一无二的主题乐园,达到吸引各地游客的效果。

  2.文化主题综合区

  珠三角的一方水土,孕育了佛山古镇深厚底蕴的文化,除了“南国陶都”、“岭南成药之乡”、“武术之乡”等美誉外,佛山的醒狮、陶艺、铸造、纺织、饮食等文化也冠绝全国,享誉全球。因此,打造有本土特色且具吸引力的城市综合体群,佛山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充分利用这份无形的文化财富,首先可以把本土文化的精华融合到综合体建筑外部的建筑风格以及内部的装修、装饰元素中,使建筑物不但不会破坏城市风格,还能加深原本城市的印记。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完全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例如结合陶文化的主题酒店、结合武术文化的武馆街及跌打医馆、“老字号”店铺汇聚区等,在现代都市之中重现古镇的气息。同时把相应的文化活动引入到城市综合体中,例如民间艺术、武术、粤剧、美食厨艺等的展览、表演、交流活动。

  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溶入佛山本土文化元素,不但能使综合体更多样化,吸引更多消费客户,带动更多商机,其内含的文化元素也能丰富及发扬佛山的特色文化,可谓相得益彰。

  3.高新产业综合体

  把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升级紧密结合,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业和资讯科技产业,加强城市综合体的配套功能、信息功能、物流功能、电子商务功能,通过综合体完善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等功能,利用综合体群所形成的优良市容环境及完善的配套设施,达到汇聚人才和聚集客户的效应。

  建设或升级以城市综合体为载体的高科技城或高科技园区,既包含传统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产品制造等功能,同时具有更重要的产品展示、高科技体验、购物消费、学习娱乐功能。例如数码电子产品主题的综合体、高新科技城、现代金融服务为主题的商务中心等,除了具有便捷交通、自然环境优美、高知人群聚集等优势,还具有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生态功能”。使其中的产业、商务、流通、生活能够融为一体,相互依存,宜业且宜居。

  此外,以高新科技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还应具有时代触觉,把握最新科技发展潮流,发展互联网消费、网络互动服务、体验式购物等创新模式,从而吸引消费者离开家门,进入实体的城市综合体内,在网络购物逐渐取代传统商业模式的大潮下走出新路。

  4.园林式综合体

  在商务中心区密集的综合体和高耸的建筑物之间,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以增加城市的生气,避免道路变成“千路一面,千城一面”的冰冷“水泥森林”。

  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公园,例如季华公园、石湾公园、文华公园、中山公园、中央公园等,把公园与邻近的综合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园林在综合体中,综合体在园林中”的效果,形成集办公、观光、购物、饮食、住宿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林式综合体”。

  另一方面,把绿化延伸到城市综合体内部、外壁,甚至顶层空中花园,形成三维的城市绿化带。同时,在城市综合体分布密集的中央商务带街道(例如季华路)景观规划应与城市综合体的风格相融合,除了舒适的绿化地带和友善的指示标志之外,还可以用配合各个城市综合体主题的雕塑或体现佛山特色的其他艺术作品作装饰,使综合体能充份体现城市的风格。

  除此以外,要提高综合体的影响力,还应该完善配套交通及改善周边环境。首先,充份考虑城市综合体周边的交通因素,通过地下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和邻近的城市综合体有机联系起来,尽可能以多层次空间疏导人流车流,保持畅顺的交通。另外,商业综合体产生的垃圾、废气、噪音等,可能会恶化周边环境,影响附近的居民的生活,并破坏游客或投资者对整个区域的印像。因此,除了在设计及建设阶段要通篇考虑周围环境,加入更多环保因素之外,在营运阶段,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各项环保指标的监管。

  季华中央商务带配套停车场建设要跟上

  农工党禅城总支部委员会

  停车难一直是困扰我区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停车难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幸福感,让城市管理者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是收效甚微。那么在我区停车难,到底难到什么程度?停车场建设为什么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有车族”都有道不尽的满腹牢骚。截止201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110万多人,土地面积为154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多达25万多辆,每平方公里拥有汽车量达到1800多辆,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达256辆,远远超过其余四区的比例和密度。到目前为止,全区停车位大概7万多个,平均每辆汽车只拥有0.3个泊位,与国际通行的每辆车1.25个泊位相差近4倍。2011年全区新上牌汽车量为35300辆,2012年为42000辆,增长幅度为20%,但全区年新建停车场增长幅度不足5%,远远无法满足全区停车需求。从目前禅城区汽车保有量及其发展趋势与现有车位数量比例来看,停车难问题比较突出。

  一、佛山季华中央商务带已势在必行

  2013年7月初刘悦伦市长提出“季华中央商务带”概念,当月中旬区委“两代表一委员”民意联络领导小组按区委指示,分别采用“两代表一委员”平台及由区政协牵头组织到外地考察形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共征集意见建议2816条,经整理,按产业布局、交通组织、市政绿化和其他方面进行分类。产业布局有15方面的意见建议,分别是商务带软硬件建设,协调机构设置、商业定位、运营体制与服务创新、佛山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去留、产业结构安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流金融企业集聚等方面。交通组织有11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分别是建行人天桥道点、公交站布局、增加停车场、在季华路建交通枢纽站、停车楼、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主、辅路出入口衔接和加快地铁建设步伐及交通疏导等方面。市政绿化有7个方面,分别是绿化设计单位选择、植物选种、整体景观协调、排水系统建设、雕塑存在、公交站台外观、道路两边灯光布局等。在其他方面的意见建议有6个方面,分别是季华商务带的宣传、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引入、人才引入等方面。基本上赞成建佛山季华中央商务带,季华中央商务带建设已势在必行。在收集上面意见建议中,其中有三个方面提到停车场的建设,分别是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相关设施配套,提出停车场、公共交通、人行道应综合考虑。在交通组织方面参考其他城市经验,在不改变现有地面用途的情况下,尽量拓展利用公共空间建设停车场,建议在商务带区域内建停车楼,以集中停放小汽车,解决商务带停车问题,那么目前禅城全城停车场的情况如何?

  二、禅城停车场困境

  (一)与民争利现象严重

  经批准设立路边临时停车位A路段18条1500个,B路段67条4200个,使本来交通拥堵问题已非常突出的禅城老城区雪上加霜,有些路段在高峰期甚至寸步难行。在行人道乱停乱放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严重,有损我区市容市貌。

  (二)停车场布点不合理

  停车场布点不合理,有的路段方圆几公里没有停车场,而有的路段几百米就有一个停车场,特别是有些市场,例如山紫市场、华安市场附近根本没有停车场,开车买菜的市民只能将车停在路边去买菜,严重堵塞交通,特别是下班高峰期。有些学校附近没有临时停车场,一到放学,那些接送学生的车辆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的地方停车场却没有车辆停放,例如2013年8月20日正式投入运营使用的金城街智能立体停车场,可使用停车位155个,但每天停放的车辆寥寥无几。

  (三)停车场标识不明,宣传不到位

  停车场标识不清楚、不明显或甚至根本就没有,普通市民根本无法找到。例如在兴华商场旁边有个大型露天停车场,理应在百花广场、华辉大厦等周边有该停车场指示标志,方便司机找到该大型临时停车场,但实际没有。

  (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

  上面所述的金城街智能立体停车场,每天停放车辆寥寥无几,但该停车场周边马路乱停乱放现象却非常严重,特别是游泳中心门口那条街,执法部门选择性执法,没有对这些违法停放车辆进行处罚。

  (五)停车场配套不完善

  按国际做法,一般停车场附近要规划、建设相应汽车美容、维修场所,但在禅城,特别在市中心地带,无法找到一处停车场配套有汽车美容、维修的。

  (六)停车场选址难,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长

  建设立体机械式停车场(钢结构)成本为每个车位大概5-6万元,按目前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价格,回收成本时间长达10年。在住宅小区(楼宇)配套的室内停车场,要收回成本,需近50年的时间。停车场选址难,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长,所以有实力企业不愿意投资,而没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干不了,但完全指望政府投资又不现实。

  三、他山之石

  2013年6月,大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城市建设“五个一”工程安排的停车场建设项目外,大连市政府在2013年还将从市财政拨款8亿元用于城市停车场建设,分三批次实施。6月第一批12个大型公共停车场项目已落实,分别是站北广场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和平广场立体停车场,世纪街立体机械式停车场等。至12月为止,3个批次8亿元停车场建设已经全部落实。从2009年到现在,大连市共新建停车场111个,新增泊车位多达到22677个,有效解决大连市停车难问题。我们禅城不可能与大连地级市相比,但是现在季华中央商务带已提上议程,而且该项目为佛山市项目,对于配套停车场建设理应未雨绸缪,统筹规划,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

  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和有效利用好地下空间,着力构建陆上、地下于一体的停车场格局。目前禅城停车场存在选址难问题,政府在选址和提供场地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全区,特别是市中心可以建设立体机械式停车场、露天停车场、停车楼等场地进行调研,盘活闲置建筑和用地,政府统一选址,解决停车场建设用地、用楼。采用低租金形式租给经营企业,设置一定时间的免租期,缩短企业投资成本回收周期。企业对停车收费不能一步到位,让市民对立体机械式停车场有了解和适应时间。在一定缓冲期后,政府主管部门应赋予停车场经营者一定权限价格调整权,停车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2013年12月18号祖庙街道办媒体通气会上对外公布在市东下路普君地铁口旁建佛山首个智能化立体停车场,共26层,可提供192个车位,每个车位造价大概为10万元,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客户端足不出户预订停车位,取车时间为90秒。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停车场建设立项、报建、审批方面

  在停车场建设立项、报建、审批等方面政府各部门应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尽可能降低停车场建设周期,可以开设停车场建设立项、报建、审批绿色通道。

  2.在税收方面

  在税收方面,税务部门应给予停车场经营一定税收优惠,以便缩短成本回收周期,鼓励、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和经营。

  3.在宣传方面

  在宣传方面加大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立体机械式停车场的各种优势。按目前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取车时间一般为3至5分钟,确实比露天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场或路边乱停乱放取车时间长,但是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安全有保障,特别是对车内物品安全更有保障。由政府有关部门设置停车场指引、标识,让市民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近停车场,乱停放执法方面应严格执法,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特别是加强停车场附近乱停放车辆查处力度,以确保我区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创新停车场运营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投资大难题,停车场可由国企投资兴建,兴建好后发包给经营单位,逐步建立由政府选址,投资建设为主,民间经营为辅多元化停车场运营机制。

  (四)季华中央商务带应以一定的高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停车场建设

  东方广场城市载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足够配套停车场,真正实现城市载体功能是不可能的。“有车族”出行首选当然是驾车出行,但是停车问题又是他们不得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季华中央商务带停车建设应以一定的高度上未雨绸缪、全局统筹规划。

  1.对目前季华中央商务带范围内所有现有停车场进行摸底

  对位于季华中央商务带范围内所有现有停车场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在充分挖掘现有停车场功能基础上,对现有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综合考虑与将来要建的停车场进行有效衔接,提前规划配套停车场出入口,以确保整个商务带交通畅顺,取车方便。

  2.成立季华中央商务带停车场协调小组

  季华中央商务带停车场建设成功与否将决定该商务带功能真正实现,而且商务带内不同城市载体可能隶属于不同投资者,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停车场协调小组对商务带内各独立城市载体停车场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实施,实现城市载体间互补互通。例如将九鼎国际停车场与对面原彩管厂项目停车场相通,东建世纪广场停车场与旁边印象城和对面顺联国际停车场相通等等。

  3.季华中央商务带总体规划应尽快出台

  现在季华路升级改造已完成工程的50%以上,为了配合季华路升级改造,季华中央商务带应尽快出台总体规划,以便结合季华路升级改造后,各出口能尽早与将来要建的商务带各功能区入口衔接,以避免以后可能重复建设。

  4.新建的各城市载体停车场建设要有前瞻性

  季华中央商务带新建城市载体配套停车场不能仅限于建地下停车场,要具有前瞻性,最起码要有20年的预见性,不能单独考虑单个城市综合载体停车问题,应有大局性,以整个商务带停车为大局,统筹兼顾,多元化发展停车场,更多的发展地面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停车场建设不能仅限于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修订版)最低要求,要包含一定的预见空间。前车之鉴,10年前东方广场不兴旺,地下停车场可以满足正常使用,10年后的今天,东方广场地下停车场远远不能满足日常使用,要不是周边刚好在拆建名镇空地建临时停车场,将严重影响东方广场城市载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推动我区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区建设

   

  致公党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高技术服务业是在产业融合与产业细化的趋势下,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表现形态,采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为产品制造和生活消费提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等特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禅城区科技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面向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禅城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现实基础

  (一)制造业基础厚实,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区产业基础厚实,产业体系完备,而且产业链发育完善、集群优势非常突出,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和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建区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6.5%以上,2012年,我区先进制造业产值达422.54亿元。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我区高技术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引进了中科院佛山陶瓷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佛山市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学品专业中心、佛山市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专业中心等一批专业高技术服务中心;打造了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佛山)基地、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广东省战略性产业(佛山·云计算和物联网)基地、佛山新媒体产业园、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华南智慧新城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区位优势明显,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供客观条件

  佛山毗邻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地缘优势明显。广佛同城化为实现广佛的紧密联系、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高技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共享提供了便利。随着广珠城际轨道的开通,佛港澳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的粤深港“创新轴”进一步由东向西延伸和辐射,佛山具备了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世界科技和经济互动合作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禅城区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

  (三)经济实力雄厚,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供强大引擎

  佛山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三,工业规模居全省第二,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强市。我区是佛山的中心城区,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3万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8.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8.2亿元;进出口总额150.5亿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10.4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1:39.4:6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7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4元。良好的经济实力,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禅城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存在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

  相对于广州天河区等高技术服务业相对发达城区,我区所能聚集的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设备流、人才流等创新资源有限。本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比较薄弱,科研能力不强,人才输出有限。高技术服务业不发达,数量少,能力弱。

  (二)人才储备不足 

  高端研发人才和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偏少,学历、技术职称层次不高,高技术服务业人才总量不足,人员结构欠合理。人才的缺乏是影响高技术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品牌引领

   高技术服务业机构数量不足,行业水平不高,涉及的领域不广,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在检测方面,尚有国家汽车零配件检测中心、华夏建筑陶瓷研发中心以及陶瓷检测实验室、金属与非金属、生态纺织三大国家级检测实验室;而在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领域,基本是一些小型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服务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技术服务机构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服务效率不高。

  (四)集聚性不明显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区制造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同样具有依托信息、人才以及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发展的特点,我区已经有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佛山新媒体产业园等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但是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远远不够,难以满足大量中小高技术服务业对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

  三、禅城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工作重点

  发挥我区制造业优势,以专业化、市场化为特色,创新服务模式,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

  (一)研发设计服务

  聚焦我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在装备制造、电源、交通电子、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扶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设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联合成立专业设计服务平台。加强研发设计领域共性技术研发,依托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扶持一批高水平设计企业,提升产业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对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引导,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相关领域,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如新媒体产业园、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等。引导科研院所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成立主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服务

  重点引进和培育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类企业。一是加强对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重点领域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软件产品。二是大力发展云计算模式的平台运营和应用服务,促进已在内部应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进一步对外开展相关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云计算模式向服务转型。三是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在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金融、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物联网特色服务。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四)生物技术服务

  以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完善新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支持现代制药技术和方法在中药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中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发展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试验设计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五)知识产权服务

  一是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办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经营;二是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佛山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行业开展专利数据库建立工作,为企业、行业和公众提供专利信息检索、研发前期专利信息高端咨询和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等服务;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和科技融合行动,建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相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突出知识产权政策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四是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其他投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

  四、禅城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几大措施

  (一)规划建设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主题园区,有效集聚高技术服务创新资源要素,形成高技术服务业规模效应。

  (二)加强高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积极培育、引进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高技术服务中心;鼓励知名高技术服务机构在我区开展专业服务;大力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高技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服务特色,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学习香港等地区经验,设立服务产业的法定机构,机构可履行政府的部分职能,服务企业。如香港的生产力促进局,由政府提供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持续的运行经费,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竞争和激励,提高政府配备设施的运营效率,提高机构办事效率,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机制。

  (四)加强高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技术服务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我区发展;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采用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高技术服务业专业人员;健全人才优惠政策,探索将高技术服务人才纳入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认定范围,经认定的人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针对各层次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

  (五)优化高技术服务发展环境

  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外,允许各类资金进入高技术服务领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充分释放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制定行业服务标准、质量标准、效果评价体系,规范行业服务流程,加强行业管理;开展高技术服务机构信誉评价,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六)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品牌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培育和保护;加强政府激励引导,树立典范,推广经验,发挥知名品牌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支持行业组织开展高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培育一批优秀服务机构,树立服务标杆。

  加快禅西新城建设  推动禅城跨越发展

  九三学社禅城区基层委员会

  禅西新城是禅城区未来发展的战略区域,无论是土地储备、景观环境还是产业基础,对禅城区乃至佛山中心城区的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快禅西新城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格局,促进禅城区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推动禅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近,禅城区政府发布《佛山禅西片区(绿岛湖、张槎西片区)城市设计》方案,首次将禅西片区中的36.8平方公里范围正式确立为禅西新城,定位并计划将其打造为“华南地区传统产业服务中心、广佛都市圈新兴产业发展摇篮、具有新岭南文化的现代都市生活乐园”,使之成为产城人三位一体的佛山新都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禅西新城重点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将禅西新城建设成为立足佛山、面向华南、接轨国际的“华南国际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制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以及文化旅游商业中心三大产业中心,并计划重点打造都市制造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核心产业。

  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禅西新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我们提几点建议:

  一、产业方面,要抓好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禅西新城要做到产城人融合,产业是基础是保障,既要做大和升级传统产业如陶瓷产业(总部经济)、针织业等,也要发展新产业如会展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业等。方案中计划重点打造都市制造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核心产业。

  一是进一步细化产业类型,做好新城产业容纳能力的评估。可以接受怎样的产业企业,可以容纳多少家产业企业,企业分布的规划和布局是怎样,需要做好相关的工作;

  二是传统陶瓷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1.努力创建一个世界级陶瓷会展和物流中心(佛山市国际会展中心)。以世界一流水平的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会展中心为赶超目标,把南庄华厦陶瓷博览城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陶瓷会展中心,(当然,也可以成为建材、装饰、卫浴、房地产、机电设备等综合性的会展中心)陶瓷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还要努力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世界陶瓷工业展览会”争取到“佛山国际会展中心”来办。

  2.新办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陶瓷艺术博物馆。中国是一个有着一万年陶瓷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佛山也是一个有五千年陶瓷生产的“中国陶瓷名都”。建议南庄这个现代陶瓷制造业后起之秀侧重建设“现代的、世界的、未来的陶瓷博物馆”,而石湾这个千年陶瓷古镇侧重建设“传统的、中国的、文化的陶瓷博物馆”。 

  3.促进陶瓷产业文化升华。充分发掘佛山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整合贝丘遗址,南风古灶、同庆灶、陶师庙等历史文化遗产,在美陶厂陶瓷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南庄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对佛山陶瓷发展历程的展示,进一步弘扬佛山陶瓷文化,丰富佛山陶瓷文化内涵。

  三是建议留住并做大做强石湾米酒这一著名本土品牌。据悉,由于地皮紧张,石湾酒厂已在高明买地建厂,准备到高明发展。该酒厂是一家百年老店,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且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生产的米酒供不应求,其搬离无疑是禅城区的一大损失。应深入挖掘石湾米酒文化的丰富内涵,规划建设好酒文化博物馆,为佛山酒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强化米酒作为“广式生活三宝”(靓汤、凉茶、米酒)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动米酒文化向国内外市场渗透的力度。加速实现“广东米酒”变身“中国米酒”,并把石湾米酒打造成为“中国米酒行业的第一品牌”。

  四是建议将禅城区软件园由目前的位置迁移到绿岛湖一带(将腾出的位置与南风古灶文化旅游区连成一片,可辟作陶瓷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大师工作室”,可以发挥着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的双重效应)。

  五是打造陶瓷文化和米酒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带。从南庄的陶瓷博物馆看陶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到石湾的陶瓷博物馆看陶瓷的历史文化,再到石湾公仔街、南风古灶、陶瓷大师工作室创作区看艺术陶瓷等,再到石湾酒厂,石湾酒文化博物馆(亦配套选购区以及文化展览区),让陶瓷和米酒成为佛山旅游的特征名片之一。继而连及祖庙、岭南新天地、仁寿寺、梁园等旅游景点。

  二、城市建设及配套方面

  主要建议如下:

  1.交通方面,加快交通路网建设。禅西新城位于佛山市五区的地理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要依托这个优势,尽快建立起连通五区、辐射周边的路网。一是要畅通与老城区、佛山新城以及与广州的联系,加快延伸由于受佛山大道的阻隔形成的一些断头路,将佛山大道变成市内的景观路,目前绿景路跨线桥正在建设,张槎路、同济路西延线(跨东平水道进入绿岛湖片区)建设也在抓紧实施中。二是加快建设沿东平河到佛山新城的道路,提升石澜桥附近一河两岸景观,接受佛山新城的辐射。三是要加快禅西新城与南海西部狮山(罗村)片区及三水顺德的路网对接。如新建成的兴朗大桥将张槎和罗村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加快季华北路北延线建设,新建王借岗大桥,将该路与规划中大罗村工贸大道对接,将我市中心组团和狮山组团范围串起来。四是加快季华路中央商务带禅西段的改造升级。五是要及时做好公共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公路延伸到哪儿,公交车站就建到哪儿。

  2.要尽快配套完善禅西新城的服务业,实现禅西片区产业、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步建设。针对企业,新城管理,人居环境等建立专门服务机构或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可将部分政府办事机构、部分医疗、教育资源向禅西转移,如将区行政服务中心、图书馆搬至绿岛湖一带;加快已经启动的绿岛湖片区佛山四中和外国语学校的建设,在绿岛湖附近设立市立医院分院等。

  3.建设无线城市,提高无线宽带覆盖率,基本实现3G网络全覆盖,争取TD-LTE 4G实验网络试点,积极推动“三网融合”。 

  4.同步建设家园、生态园。建设一定数量的产业从业人员保障性住房,在东平河和绿岛湖附近建设公园以及全民活动健身中心等,为城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乘势而上  引领我区民营经济再上新征程

    

  禅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精神,结合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禅城区工商联将以此为契机,把握机遇,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力支持我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一、存在问题

  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这些年来,尤其是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有相当数量的我区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经营困难。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发展后劲不足等多方面问题。

  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始终是困扰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存有疑虑。据了解,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反映缺少资金,企业资金多通过民间借贷或亲友关系借贷,其他渠道的融资比例偏少。这种狭隘的融资方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扩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而资金的缺乏,使企业的后续发展和技改等项目的投入难以为继,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不用说企业做大做强了。

  2.用地难一直都是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困扰。我区工业用地已经到了一个接近饱和的地步,限于我区本身的土地面积有限,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必须集约用地,工业发展上许多企业面临着产能转移,产业转移的困境。

  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热情,是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步履维艰,使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信心不足,越没效益越不投入,越不投入越没效益,造成恶性循环。我区有些企业虽有发明专利,但是科技转化率和市场转化力偏低。

  4.发展后劲不足是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大批民营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严重困扰着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企业转型升级上,民营企业面临着产业导向判别不清晰,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没有关键的人力资源配备,又缺乏核心技术,更不清晰政府对产业发展引导的路径,难以寻求转型升级的方法,以致效益低下,发展乏力。

  二、建议

  解决探寻我区民营经济“转型发展”路径,帮助我区民营企业破解转型升级遇到的难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1.建议区政府出台有针对性、长效性的政策,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困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民营企业以清晰而长效的产业发展指导。同时,加大开放政府建设的“云平台”等公共平台的使用深度和广度,从而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挖掘市场潜力,推动民企精耕细作。禅城区工商联将积极配合政府,推动民营企业明晰产业导向规划,引导企业应用公共平台。

  2.在用地难方面,除了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用地政策上的支持,千方百计增加民营企业的用地指标外,积极扶助我区民营企业向珠三角周边区域发展转移部分产能。此外,禅城区可积极争取市的产业发展基金,或者争取成为省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批项目,这样一来就能在用地指标、资金扶持等方面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我区应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加快进行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农村土地流转,支持民营经济合理用地。

  禅城区工商联将协调我区民营企业对周边乃至外地区域转移部分产能,推动我区建设和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产业上楼”,推动民营经济集约化用地。

  3.在融资难问题上,政府应积极推动发展前景好、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争取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并推动银行和各种融资机构不断向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积极发展禅城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探索境外融资办法,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

  4.创新难方面,政府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政府推动下的校企联合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并对企业输出创新成果,应用创新上进行推动和支持。禅城区工商联将推动企业与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和支持,为民营经济寻找出更多与高校合作的机会。

  5.政府应深入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对民营企业中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化建设、社会事业等投资建设方面,给予税费优惠,对经营有特殊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减免税费或延期纳税的优惠。禅城区工商联将协调政企之间的沟通,为企业清费减负创造条件。

  6.政府通过清晰的产业导向和规划,大范围内推进产业的联合和价值链的分享。大力支持企业推进资本证券化、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推动企业积极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与并购。通过组合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产业旗舰作为目标,力争发展壮大主业突出、品牌知名、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禅城区工商联将协调企业通过产业价值链、技术传递链的相互合作带动行业发展,提升企业应对经济下行控制成本、控制风险的能力,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禅城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社区   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