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范文[关于心理知识分享]

篇1【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高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目前,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前景。然而,职高生所接触的事物逐渐多元化、多样化,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今很多职高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增加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职高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才选择读职业高中,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尚未成熟,因此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够详细,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这就给职高生造成了心理负担。而学校以及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没有重视到这一问题,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校的招生和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就业方向,让学生不能安心地学习。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大部分的职业高中学校均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管理规定而安排某个教师兼任心理咨询师,由于这些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并且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职业高中的班主任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总体而言,现阶段职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非常薄弱,对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认识度也不够深刻,亟需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体系不完善。目前,虽然有些职业高中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并且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困难重重,本质原因是职业高中没有构建一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的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人员与班主任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且校内的资源没有有效合理的整合,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辅导、跟踪的工作机制。

  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对策

  1.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及班主任必须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的选择与就业方面的心理难题。教师在入校时就应该统一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解析大会,向学生更加具体地介绍专业特点,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并通过分析一些毕业生的工作实例来向学生展示今后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这就能够解决学生在专业选择与就业选择方面的心理难题,告诉学生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加安心地、有目标地学习专业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督促和支持职业高中学校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应该对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转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沟通交流,并告知学生家长配合心理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职业高中的心理咨询师应该科学地制订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而普及学生的心里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构建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随着对职高生教育的认识更深入,职高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只是单方面地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职业高中学校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该三级网络的第一级是校领导,他们主要起到支持、督促作用;第二级是系统延伸层,主要是班主任以及各任课教师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级是学生自助,主要是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向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一些有趣的心理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将会大大提高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时解决问题。

  职业高中的班主任只有全面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轻松管理班级,为班级营造出团结互助、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内心更加积极向上,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0):79-84.

  [2]徐进.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308-309.

  篇3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对大学生来说,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信心, 消极、抑郁, 甚至自杀, 大学生犯罪也呈上升趋势[1]。高校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高[2]。青年兴则国家强, 在新时代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需要

  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行, 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进而自暴自弃等。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 重塑生活的自信。

  2.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积极心理学转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比如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挫折感等。解决大学生健康潜在的疾病确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应当是全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强健的体魄应对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加强实践, 积极争取一番作为。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强危机干预, 积极预防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轻则厌世、自卑自暴自弃, 重则可能轻生, 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只有加强预防, 加强危机干预, 才能让大学生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心理学测量表测试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调节。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性, 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现在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时相当有限, 往往只一个学期, 每个学期只有2课时。有些高校只在少数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只能简要的讲解, 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讲解。大学生只能零星的接受心理健康学习, 不能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通识, 专业性偏强

  虽然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心理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 学生不易理解, 也没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缺乏通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使用的教材多为心理学专业教材, 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 难于理解。同时, 大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认知, 解决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高, 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够结合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 实际效果不佳,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针对性改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得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 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传播, 缺少互动, 不能够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不强

  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的模式。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数字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 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帮助潜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并没有建立起交互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也没有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进对策

  1.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发展慕课教学

  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需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为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的问题, 高校可以探索开展慕课教育,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对通识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认知, 并能依托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进行针对性改进。慕课教学要合理分配课时,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生负担, 避免学习疲劳。如利用微课进行10-20分钟心理小知识讲解等。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采用慕课进行专题教学等。

  2. 发展通识性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通识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认知, 无惧挑战, 无惧挫折, 用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过好每一天。因此, 大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 教育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应当精心编制通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减少高深理论, 通过小故事, 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看得懂, 看得明白,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估。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兼任,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不高。考虑到大学生师资队伍构成结构, 高校一方面应当引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证的专业人才,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外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势,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创造机会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观摩, 让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批评, 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 知识灌输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机结合。可开展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增强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主体性, 减少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社会实际的脱节[4]。

  4.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增强教育交互性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依托平台集中进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可以通过网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上传心理健康慕课教育内容。其次, 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进行心理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引导学生通过机器测试合理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并按照机器测试的建议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交互性, 授课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 教师系统性分析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及时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进心理健康测试表, 摈弃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指标。加强学生健康分析并进行危机干预, 以避免本校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交流, 尤其是心理咨询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健康危机。高校授课教师要安排专人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咨询健康咨询,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专人服务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兰奎.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 .

  [2]马红霞, 刘晓玲, 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此外,文章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张望,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将来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

  1、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把握好大学生心理特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忽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金钱欲望和享乐欲望强烈,思想道德观念沦丧,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以前相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下降趋势。由于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教育又不当,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有很大的心理反应。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感情受挫,求职受挫而引起的退学、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心理疾病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仅影响大学生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应当通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的课时较少,有些学校师资力量缺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较低。教师水平较低,大多数是非专业的老师,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出于形式,效果较差。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欠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难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为了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症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是必须的。应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并掌握正确的消除心理疾病的方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普及,教育团队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技巧,懂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专业、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网络将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它不仅能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心理教育网络效率高,联系方便,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途径

  由于各种思潮的碰撞,多元媒体及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导致诸如药家鑫杀人案、高三学生雇凶杀亲案、硕士生投毒案等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关注最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并不能一蹴而就,常常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人力。同时必须营造特定的环境等等,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空间的学校,尤其是班级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对此,作为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班主任、辅导员,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危害降低到相应的程度。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大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专职辅导师;由于对心理疾病治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疾病往往被误认等同为精神疾病,从而导致患病人数额巨大而求诊者稀少,而且针对性心理干预执行力极为薄弱;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的俞国良教授等人的研究和多项调查表明[1]: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高中生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6%-19%。这些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北京、天津、上海、陕西、河北、辽宁、四川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书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各学校也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了各项措施,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配备了1-3名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的学校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共青团干部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等等。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尽相同。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必不可少。换句话说,如果与中学生关系密切的班主任能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有其一定的优势,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要把班级管成一个死气沉沉、班主任权威独大、学生唯唯诺诺的集体,而是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热爱学习、乐于互助、乐观积极的具有民主、公正、友好氛围的团队。要达到这样的班级管理目标,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一个班集体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较多,不但不能说那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且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对此,班主任责无旁贷。

  2、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是“制器”;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学会学习,能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人,而不是培养成没有情感、是非不分、乃至变态的考试机器或知识存储器。这也是教改和课改的目的。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重视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采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管理不是统治,不是压制,而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不是班级控制,而是以学生为本。因此要贯彻“管理育人”的方针。班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常常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状况。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了解学生的这些状况,加以引导和解决,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途径之一

  班级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健康的心理,根本就不可能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德育方面,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人格方面有缺陷的人,很难对道德规律有良好的认同,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智育方面,健康的心态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体育方面,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常常会使人产生身体疾病。此外,没有身心健康,也就谈不上美,因为健康是美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

  4、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得天独厚

  当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宣传栏、墙报、广播等。学校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员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和各任课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在以上各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人员中,班主任由于与学生接触最多,最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的各类心理困扰首选的倾诉对象和寻求解决的途径是班主任。而在以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中,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太专业化,或者太泛而不具有针对性;对于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许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自己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能主动进行咨询或寻求解决与帮助。相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恰当地引导或解决,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既切实可行,又得天独厚。

  三、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干预。研究表明[2],我国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所持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很不一致的,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则更加模糊不清。例如,对于学生的厌学问题,有的老师将这类学生视为差生,有的老师则认为是思想问题。对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退缩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算什么,有的老师认为是私心,有的老师认为是性格内向而不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的攻击性问题,有的老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有不少教师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问题混为一谈,常将一些道德标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把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标准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纳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有许多老师也存在错误认识。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或课程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课下则要求学生背书、作业甚至考试。总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看成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片面关心心理测试,片面依赖心理测试所得的分数,片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要认识到:第一,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是连续的而不是二分的。很少有人是完全不健康,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从而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不健康不是暂时的心理状态,而是问题的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暂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性进行及时干预,避免它转化成其人格特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第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来划分异常问题。有些看似异常的问题,是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现象。第四,不要将个性等同于异常。

  2、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健康心态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需要面对各种琐事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产生烦躁、沮丧等情绪。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有失公正,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良影响,甚至在学生内心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调适,在面对学生时,始终保持健康心态。

  3、多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

  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堆积起来,以致于让学生暂时的心理不良状态转化成永久的不健康的人格特质。尤其是那些根据成绩而言的所谓差等生和所谓优等生,有时比成绩中等的学生有更多的困扰。总之,班主任要尽量耐心了解每个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4、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解决一些带共性的问题

  对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或某一特定时期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例如厌学、考前焦虑、性困扰等问题,要以组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不要讳疾忌医,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教师加以适当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5、与各科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联系,协调解决学生中突出的心理问题

  当前的共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强调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强调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此各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个科任老师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反映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也要及时和各个任课老师联系,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这个学生,对其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班主任老师还有经常与家长联系,一来便于更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二来便于解决由于家庭背景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三来如果学生确实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及时联系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总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界有识之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收效并不理想。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篇7

  [关键词]网络化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优势 内容

  [作者简介]回娅冬(1969- ),女,回族,河北沧县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白美丽(1978- ),女,山西山阴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文化产业;韩丹(1982- ),女,满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12)和2011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2011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于理想,渴求知识,勇于开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但是,由于处在复杂的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倾向、行为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都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大学生要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交往和择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临很多困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压力。因此,近些年来,高校都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硬件配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于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呈现出课堂化、专题化、条块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点。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网络化模式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亮点。

  一、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指导,依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它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扩展。实体空间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被局限在学校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这给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带来了困难。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板块,尤其是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互动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的随时学习、随时咨询。学生不需要到学校指定的地点听讲座或接受咨询,也不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听讲座或接受咨询。校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得到了扩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场景上的虚拟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咨询还是个体心理咨询,都是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这其中将出现很多尴尬。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指定的心理咨询场所,担心有其他学生看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面对面地与教师谈论心理问题,因为在面地面的场景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隐私、难以启齿的问题对教师讲出来。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联系,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不是师生面对面的,尤其可以不标注身份自由畅谈,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顾忌,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3.增加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场地、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实体空间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知识普及,这在当前高校规模大、在校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性和供应性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经过梳理后放置到网上,这样增大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同时,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随时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即时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咨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4.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传统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见面的交流方式,而随着网络这种现代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网络邮箱、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都可以实现人们之间的便捷、迅速沟通。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大学生倾诉情感,表达愿望;敞开心扉,展现自我。也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讲出自己心底的秘密,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不快告诉他人,缓解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契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现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对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网络还有其他很多优势。比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一次投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而其经济成本是有限的;另外,网络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强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是有益的。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拓展和有力补充。

  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开展,并将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网络环境下与实体空间下一样,可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能够将自身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1.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筛查软件,及早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和在校生每学年的开学初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有利于促进对有心理异常问题学生的及早发现、及早关注、及早疏导;同时,在网络中,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报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在线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复等。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环境是开放的,能够被校内外的学者、专家看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探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部分学生具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有的个体是精神病。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遗传、个性弱质的因素,也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交友压力、择业压力等环境因素。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个体都有感知。但面对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愿意与人袒露,不愿意在实体空间向心理教师求助,这时候,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及时提供帮助。网络中,学生可以不露身份地、坦然地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也不再有了实体空间的顾虑,从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充分袒露出来,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释放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是有益的。

  3.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对存在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的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指导,应当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心理上的困惑、压力或暂时的情感异常,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促进他们心理的调节。比如,网络中的心理教师,可以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宣泄,在学生的情感倾吐、情感释放中予以指导,以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压抑、焦虑等紧张情绪,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促进其心理上的适应。

  三、应重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工作体系,它涉及网络软硬件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等。因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应重视工作建设,完善工作体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设备就是网络,作为高校,应扩大校园中网络的布点范围,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上网,同时要适应访问量增大的趋势,实行网络升级、扩容,促进网络流量的增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流畅。另外,尤其要适应现代新兴媒体的发展,将校园心理健康网络的范围终端开放,使大学生们无论使用计算机上网,还是使用手机上网,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实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在具备网络硬件的前提下,加强软件建设更为重要。在网络内容上,不但要上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在内容宣传上条理分明、容易检索,为大学生的网页浏览提供方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一般实行板块化构架。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维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要采用鲜活的事例,采用精彩的画面、立体化的音频表现形式等,以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效果。在咨询功能模块建设上,既要设置公开化的咨询空间,实现对同类问题咨询的公开化,减少工作的压力;也要设置网络私密空间,方便个案的咨询。因此,在网络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既要有一对多的功能空间,也要有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室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网络心理健康中发挥着组织、策划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引进心理专业的人才,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要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适应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实行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制度,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给予优酬优薪,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规划,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机制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微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2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9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深化,陈旧的小学课堂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即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又使心理教育教学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一门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从而保证小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节操,帮助学生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处理,有效的调试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小学生学习任务有效、创造性的完成,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主要立足点是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心理的需求以及关注点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质是对学生自我体验的重视,重在与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上,并从中获得经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若想取得较好的成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要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方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多种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的支持,从而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活动引领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布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规则;参与团队活动,注重观察体验;共同分享感悟,教师适时小结。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充足的心理体验。此种课堂成为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心理课堂类型。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团队游戏“买卖街”。先布置游戏规则:女生代表1元钱,男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当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后,男生一定会认为“不公平”,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此种心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则的疑问,此处表达越充分,越有利于活动后的分享,学生的感悟就会越深刻。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尊重和珍惜。同时也要体会到价值的大小与身份无关,与被需要的程度有关。在分享环节,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延伸表达:“我很重要,因为……;xxx很重要,因为……。”该表达方式会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温暖,学生的融入感会很强。

  2.讲授式教学模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讲授的内容是心理学的理以及知识,其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初期,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灌输,从而让小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灌输――实践运用。比如,在讲授“调节情绪”这部分心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将问题进行合理的导入,来讲解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方法等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此外,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可以进行较好的把握,他们只需要根据传统学科的教学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讲解就可以,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扩展,学生丰富了自身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然而,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讲授式教学主要侧重讲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并且关于心理学知识方面的记忆又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因此,教师不能仅是简单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教学,更不能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以及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用这类的课程,并要保证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从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的偏差。

  3.话题辩论式

  由于该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基础,所以在小学只适用于高年级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定一个话题,课堂开始教师抛出话题分组讨论。在组内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班级讨论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教师话题导入,进行分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适时展开辩论;分享感悟评价,课后延伸思考。例如,我们设计的“家有二宝”一课,上课先播放一个有关家有二宝的节目视频,然后引出话题:如果我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我凡事该让着他(她)吗?话题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分组进行意见表达,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每组成员得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辩论)。

  三、结语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又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进入学校后会面临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就会引发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最终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教学法 优势 应用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一般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立,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根据相关知识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过分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结果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进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没有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创新。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对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治疗心理疾病而言的,而对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讲解的相对较少,甚至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此是一带而过,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是以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性发展。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目的是预防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的密切联系,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不严格,教师专业技能不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造成学生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不大。

  2 运用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优势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具有高心理素质的人才。活动教学法则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解放自、发挥学生个性的契机。

  2.2 活动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不可或缺 活动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他强调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其中,亲自体验活动设计并且直接获得经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预防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实践获取相应的健康知识,因此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节采用活动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预防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意识。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特殊性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分为知识讲解与实践体验。知识讲解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虽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是学生很难做到与自身的对照;实践体验强调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心理问题,让教师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以此提高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时活动教学法是心理健康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体现。

  3 活动教学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活动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有教师设计与完成,因此为了完善活动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应该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入手:

  3.1 “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预防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他们站在平级以朋友、亲人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与分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中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比如在讲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问题,教师首先就要有清晰的观念――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且给其进行心理沟通。

  3.2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活动教学法在活动安排上有不同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心灵感应效应;其次活动教学法的实现并不是单纯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教材、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等实现;最后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培训。

  3.3 注重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积累 在活动教学方面,每个活动都包涵心理学原理或技术。如,“自我探索之窗”源于精神分析,“情绪调整技巧”从合理情绪疗法变化而来,“制订行动计划”直接取于行为主义疗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熟知三类活动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类型活动的理论根据,才能让三种类型活动不拘禁于套路形式,抓住核心。

  参考文献:

  [1]伊军.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2).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标签: 心理   健康

相关推荐